“五官”不爭功 五指攥成拳
■雷宏澤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改革是一場“團體賽”,需要每個“隊員”互相協作、主動配合,跨前一步、積極補位
《五官爭功》是馬季等表演的相聲,講述了人的五官爭相表功、扯皮內耗的故事。從1987年亮相央視春晚到現在,已過去了近三十年,但仍為人們津津樂道。由此想到,確保新的軍隊領導指揮體制高效運轉,也應力避“五官”互爭功,務求五指攥成拳。
領導指揮體制改革,既是這次改革的重頭戲,也是這次改革的先頭戲。過去實行的總部、軍區領導指揮體制,雖然發揮過重要作用,但機關臃腫、機構重疊、層級太多等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影響作戰效能和建設效益。重塑我軍領導指揮體制,就是為了避免各自為政、各把一口,避免程序空轉、相互打架。如果新體制下這些問題故態復萌,那就違背了改革的初衷。
現在,軍隊領導指揮體制改革已經取得重大進展,“四梁八柱”搭起來了,“火車頭”開起來了,開局起步良好。但是,也要防止出現“五官爭功”現象。比如,埋怨上面“婆婆”多,自己仍想當“婆婆”;爭誰大誰小、誰主誰次,仍想當主角、不愿當配角;各唱各調、各吹各號,見效快的爭著上,見效慢的繞著走,等等。這些現象不克服,不僅影響干事創業的效率,而且干擾新體制的正常運轉。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改革是一場“團體賽”,需要各個“隊員”互相協作、主動配合,跨前一步、積極補位。試想,離開了團結協作精神,戰區與軍種如何配合?善后辦與新機構怎樣補位?特別是新組建機構和單位,許多人來自不同軍種、不同單位、不同崗位,在思維方式、工作標準、作風要求等方面存在差異,如果不重新調整、定位、適應,就無法做到理念和力量的融合。執行新體制、履行新職能、完成新任務,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團結一心、各負其責、合力而為,打好“團體賽”、下好“一盤棋”,做到上下一條心、擰成一股繩。
更新觀念為先。觀念能否“破冰”,關系改革能否“突圍”。不翻越觀念這座山,就不可能登高覽勝、行穩致遠。晚清時期,洋務運動所謂軍事改革之所以失敗,很大程度上在于只改器不改制。英國軍事家利德爾·哈特說:“唯一比向一個軍人灌輸新觀念更難的,是去掉他的舊觀念。”照一照改革強軍這面“鏡子”,那些守舊觀念是多么刺眼和不合時宜。新職能、新定位呼喚新的思維理念,必須充分認清自身定位,不斷強化服務意識,放下“領導范”,當好辦事員。尤其是戰區、軍種要破除“我的地盤我做主”的舊觀念,既做好分內的事,又干好補位的活。
溝通協調為要。一位在集團軍工作的官兵抱怨說:同樣一件事情,常常要接到好幾級機關的電話。這樣的問題并非個案。在這輪改革中,軍委總部體制改為軍委多部門制,“戰區主戰、軍種主建”使戰建相對分離。如果領導指揮機構不加強上下、左右和內部溝通協調,就會造成令出多門,讓部隊無所適從,打亂仗。正如一位領導所言,如果“五多”還沒有減少,那就說明新體制還沒理順。
主動作為為重。“五官”爭功,則功虧一簣;“五官”明責,則百事可成。新的領導指揮體制運行初期,權責相對模糊難以避免,關鍵是主動作為。如果只顧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改革的“一盤棋”終將七零八落。“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襟懷”。只有不等不靠、不拖不躲,矛盾不上交、責任不推諉,把棘手的事辦妥,把難辦的事辦好,才能形成體系優勢,形成新質戰斗力,鑄就戰無不勝的鐵拳。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深化改革的時代洪流不可阻擋,強軍興軍的時代使命催人奮進。我們堅信,只要廣大官兵心往一處想、勁往一塊使,步調一致、同頻共振,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抓好改革舉措落地,就一定能交出讓黨和人民滿意的答卷。
(《解放軍報》2016年02月24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