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7月8日電 (記者 胡永啟)7月7日,在訪問德國并主持第五輪中德政府磋商前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法匯報》發表題為《做引領開放與創新合作的好伙伴》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做引領開放與創新合作的好伙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 李克強
很高興時隔一年再次到訪德國,其間,我將同默克爾總理共同主持第五輪中德政府磋商。這是今年3月兩國各自組成新政府后舉行的首輪政府磋商,旨在規劃和統籌推進今后四到五年中德全方位合作。對此訪和磋商,我充滿期待。
德國作為世界制造業強國和出口大國,之所以具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得益于開放包容的氛圍和開拓創新的能力。以“工匠精神”著稱的“德國制造”在全球市場有口皆碑,數不勝數的中小企業“隱形冠軍”成績斐然,“工業4.0”成為開啟“萬物互聯”進程的新標桿。
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歷經40年改革開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堅持以開放帶動改革,以改革促進創新,市場化改革取得重大進展,這與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方向是一致的。面向未來,中國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培育壯大新動能,實現高質量發展,仍然要依靠改革開放和創新驅動,這條路會堅定不移走下去。中國將致力于打造更良好的營商環境,長期保持全球最富吸引力的投資熱土。
中德建交46年來,各領域合作卓有成效。2014年習近平主席成功訪問德國,兩國關系提升為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中德之間活躍著70多個對話與磋商機制,為雙方各領域合作持續推進提供了動力和保障。德國連續43年保持中國在歐洲最大貿易伙伴地位,中國繼續成為德國在全球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德互利合作已經達到很高水平。但是否還有潛力可挖?答案是肯定的。
中德要進一步擴大雙向開放。雙向、持續的開放才能促進合作,帶來雙贏和多贏。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以大眾汽車公司為代表的德國企業較早參與中國對外開放進程,既作出了貢獻,也從中受益。僅過去5年,中國從德國進口產品達4700億美元。今年以來,中國相繼推出擴大開放新舉措,放寬金融、汽車等領域市場準入及外資股比限制,大幅降低部分產品進口關稅。此訪期間,中德雙方有望簽署汽車制造、金融保險等領域合作協議,中方開放利好措施將首先在中德合作中落地。中國致力于推動營商環境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對內資外資企業一視同仁。這不僅有利于外資企業,也是中國本土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相比德國在華投資,中國對德投資規模和質量還有較大差距。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基于市場規則,中國政府不加干預。希望德方把中國企業當作平等、可信賴的合作伙伴,為他們赴德、赴歐投資創造公平開放的環境和穩定的制度框架。
中德要進一步加強創新合作。有德國企業擔心,中國企業一旦從他們那里學到先進技術,就會成為競爭對手。實際上,中國制造向中高端邁進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兩國產業和技術上的互補性將長期存在。隨著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和消費結構優化,我們對德國高附加值產品的需求不會減少,只會增加。中德加強技術合作絕不是你失我得的“零和游戲”,而是智慧共享、機遇共享、加速創新、互促互進的有效途徑。中國嚴格保護知識產權,不允許強制轉讓技術,高度重視在數字化和大數據利用過程中保護個人隱私和商業機密。在新技術革命浪潮中,兩國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產業和科技優勢,加強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物聯網等領域合作,特別是以自動駕駛為突破口,打造中德互利合作新亮點。
中德要共同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多邊秩序。德國有句諺語,“創建秩序不難,難的是維持秩序”。中國始終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以實際行動支持多邊主義。我們一直遵循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全面履行加入世貿組織承諾,要求中國企業嚴格按市場原則、商業規則辦事,隨時糾正與規則不符的做法。經貿合作過程中難免產生分歧和摩擦,中國希望通過對話磋商談判解決。面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加劇的復雜形勢,中國和德國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有責任共同維護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推動建設一個和平穩定、開放合作的世界。
中國始終視歐洲為世界重要一極,支持歐洲一體化進程,樂見一個團結、穩定、繁榮的歐盟。中國愿同德國共同推動中歐投資協定早日達成,盡快開啟中歐自貿區談判,共同發出中歐致力于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積極信號。
當今世界,風云變幻。中德分別作為亞洲和歐洲最大經濟體,面臨的全球性挑戰和利益交匯點都在增多。我們要努力做合作共贏的示范者、中歐關系的引領者、新型國際關系的推動者、超越意識形態差異的合作者,維護好共同利益,推動中德合作的巨輪破浪前行,開啟中德高水平互利共贏合作的新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