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鋒利在外場校準某型武器發射裝置(陳健 攝)
中國日報濟南7月13日電(記者 趙瑞雪)4月下旬,在漫天風沙的膠東半島某訓練場,陸軍第80集團軍某陸航旅一架架裝載不同彈種的武裝直升機呼嘯著奔向預定空域,對目標實施火力打擊。
“首發命中,發發命中!”得知射擊結果,38歲的旅機務營軍械師焦鋒利激動不已:由他帶頭研發的直升機新式校靶系統經過實彈檢驗,獲得可靠性驗證。
該旅軍械主任孫光明介紹說,直升機新式校靶系統解決了以往直升機校靶效率低的問題,提高了戰機出動效率。“以前,我們校靶很麻煩。首先,要在平整的場地上,用三到四個千斤頂,把直升機頂起來調水平。然后,在直升機前方50米的位置,豎一塊幾百斤重的靶板,做好這些準備工作后,再一點一點校正靶心。一般情況下,校準一架直升機武器系統,需要十幾個人花費兩三個小時才能完成。”
焦鋒利研發新式校靶系統的初心源于2007年冬季的一次校靶經歷。
當時,部隊突然接到出動任務,需要緊急校準武器系統。時任分隊長的焦鋒利帶著十余名戰友趕往機庫,投入到緊張的校靶工作中。由于傳統校靶方式費時費力,他和戰友們在冰冷的地面上一趴就是幾小時,一干就是半個月。任務雖然如期完成,但焦鋒利卻由于凍傷住進了醫院。
躺在病床上,焦鋒利開始思考如何克服傳統校靶操作過程繁瑣、工具不易攜帶、無法野外實施等問題。
經過多方查詢,焦鋒利了解到,由于國外技術封鎖,這方面的設計原理、關鍵技術,我軍一無所知,也無從獲得。國內相關單位雖然有過多次嘗試,但始終沒有取得實質突破。
經過苦苦思索,焦鋒利發現,新式校靶系統涉及光學、編程、軟件設計、信號處理技術等多個專業領域。知識儲備不足成為了繼續研發的“攔路虎”。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讀研。
然而,選擇讀研就意味著要暫時放棄分隊長的行政職務。一邊是順風順水的事業前途,一邊是艱難未知的科研攻關之路,焦鋒利也有些猶豫。“不管身處什么崗位、擔任什么職務,都是部隊建設的一顆‘螺絲釘’,都在做貢獻。”指導員的話,堅定了焦鋒利報考研究生的決心。
2010年6月,焦鋒利順利考取了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研究生。在校期間,他選學的課程全都和校靶技術相關。2013年6月,焦鋒利以優異成績畢業,完成了直升機新式校靶系統的理論體系構建。
重返單位后,盡管科研進展取得一定突破,但理論和實踐之間仍存在不少差距。焦鋒利反復修改設計模型、零件,卻又總在實踐中被推翻。
一次女兒玩玩具,一個小球恰好卡在了一個圓孔上,球心位置不動,但球在轉個不停。這一幕讓焦鋒利靈感乍現:想要實現校靶的空間姿態快速調節,不正可以利用這個原理嗎?
焦鋒利連夜反復設計畫圖,又經過一段時間修改、論證,終于做出新的模型,簡化了操作方式,降低了操作難度。
2014年底,這套系統在申請立項時卻遭到質疑:一個基層專業技術干部怎么可能在改進傳統校靶方式上取得實質性突破?
面對質疑,焦鋒利把直升機新式校靶系統的創造原理、設計思路、操作方式等逐一說明,言簡意賅,形象直觀,得到認可。最終審核打分時,這套系統獲得所有參與審核項目的最高分,成為陸航系統內第一個重點維修改革項目。與此同時,一家軍工企業看好了這套系統的市場前景,表示愿意合作,并提供資金技術支持。
在接下來的科研攻關中,焦鋒利不負眾望,接連取得了2項階段性成果,均獲得國家專利。
2016年,當研發進入關鍵階段,焦鋒利卻遇到了一道“天塌式”的難關。最新設計出的校靶系統模型機因無法實現快速校靶功能,實驗宣告失敗,數百萬元打了水漂,合作企業一度想放棄,科研經費被暫停,技術保障人員也被撤走。
而黨委的堅定支持讓焦鋒利卸下了思想包袱,他全身心投入攻克難關中,白天找構件,晚上做實驗,埋頭苦干3個多月,最終突破瓶頸,實現快速校靶功能,重新贏得企業青睞。
2016年底,該校靶系統模型機研發成功后,廠家希望盡快投入量產,焦鋒利卻不同意。他認為,系統仍有很大改進空間。
一年后,他將直升機新式校靶系統工作耗時縮短到20分鐘以內,新校靶系統便于野戰攜行,省時省力,不受地面環境限制,而且操作更簡潔、精度更高。2017年9月,這套系統在陸軍組織的技術鑒定會上一次性通過。
如今,焦鋒利正在研究如何將校靶系統推廣到其他武器平臺上使用,創造出一款通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