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比博物館有趣 五個容易被忽略的京城游學好去處
比博物館有趣 比藝術館有故事
五個容易被忽略的京城游學好去處
想來很多孩子最討厭的事,莫過于上學的時候為了考試,對著白紙黑字背歷史了。而最令人沮喪的是,明明背得滾瓜爛熟了,考完卻像沒學過一樣,什么都記不起來。
一次偶然的機會,帶著娃參加了在梅蘭芳故居舉辦的親子活動,忽然間想到了一個讓孩子不用死記硬背學歷史、文化的辦法——北京有那么多的名人故居,根本是活生生的歷史書啊!在這個秋天,試試帶著娃走訪北京的名人故居,以此為線索串起歷史。只要事先做好功課,不愁孩子不愛聽!
梅蘭芳紀念館
一部栩栩如生的近現代史綱
梅蘭芳生于清光緒年間,經歷了風雨飄搖的晚清和民國,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和壯大。這也是把梅蘭芳紀念館排在“第一要去”的原因,這里簡直是一部栩栩如生的中國近現代史綱啊!
梅蘭芳故居的院落完整,辟有四個展覽室,按照時間線完整陳述梅蘭芳從清朝至新中國的生平。整個展館面積并不算大,一進門就能看到梅蘭芳先生的半身像,掩映在一片綠色之中。房間中還會傳出梅蘭芳先生生前的著名京劇唱段……雖然不是京劇發燒友,但此情此景,總讓人恍惚體會到“談古論今有甚說甚,扮文裝武演誰像誰”的舞臺生涯。
趁機給孩子普及了梅蘭芳的故事和京劇這種北京特有的藝術形式。娃對京劇的理解還停留在熱熱鬧鬧的臉譜上,梅蘭芳故居的清雅別致、梅先生扮相的清俊秀美,都讓娃看到了京劇的另一種靜雅之美。
除了京劇表演藝術家的身份,梅蘭芳還有一個身份,經常被媽媽們忽略:那就是一個忠于祖國的愛國者。梅蘭芳不愿為日偽政權演出,為了堅決表明態度,他蓄起了胡須,這對于一個旦角來說基本上等于葬送了自己的演藝道路。平時很難找到機會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在這樣邊走邊玩的氣氛中,輕松地開展了起來。
梅蘭芳紀念館是十分規整的老北京四合院建筑制式,青磚灰瓦的大影壁、堂前隨風搖曳的海棠樹、院內柿子樹掛滿了金燦燦的果實,既幽靜又安適。梅蘭芳曾在這個小院內,平安度過了他生活的最后十年。在這里,時間仿佛停住了腳步,院內幾棵大樹明顯有了年紀,房中的老物件也歷經滄桑。在這樣的環境里講歷史故事,最合適不過了。老北京“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的生活美學,在這里能略窺一二。
魯迅故居
不一樣的魯迅:書封設計師、收藏家和翻譯家
如果說參觀梅蘭芳故居是藝術啟蒙和愛國主義教育,那么參觀魯迅故居就是近現代史和文學史啟蒙。每次來到魯迅故居,都覺得收獲很多。
上學的時候曾經流行一句話: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大家最害怕背的課文全都是魯迅先生的……可當和孩子一起在場館里溜達,再看到《阿Q》《故鄉》《孔乙己》,卻覺得這些文章格外親切。
博物館里還原了魯迅先生求學的三味書屋,上學時老師講過一篇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課文,印象極為深刻。當時年幼,只覺得原來魯迅先生也不愛讀書,只愛在后面的園子里玩。娃上小學后,也給娃讀過,小朋友也是一知半解。
來了這里,才終于知道,魯迅先生的祖父下獄全家避難、食不果腹時,三味書屋是他最想回去的地方。在終于可以返家的時候,魯迅先生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這里,因為懷念,才寫得如此生動。
對了,還記得魯迅先生的那句話嗎?“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來了這里才發現,原來魯迅故居里,真的有棗樹!秋天是最好的季節,運氣好的話可以看到滿樹紅棗。另外,院子里還有先生1925年親手種下的白丁香。
通過參觀魯迅博物館,才發現自己其實對魯迅先生知之甚少。其實,魯迅先生不僅僅是文學家,還是書封設計師、收藏家和翻譯家。他一生設計的書封大約有六七十種,堪稱中國現代書封裝幀設計的先驅者,而且北京大學的校徽也是由魯迅先生設計而成。
說起收藏就更不得了,魯迅先生收藏的版畫遍布16個國家、300多位版畫家的作品,原拓作品共計約2100多幅。除此以外,魯迅還將英國、法國、丹麥、俄國等小說翻譯成文言文,每一個參觀者都會發自內心地感嘆“了不起”!
一邊遛娃,一邊可以給娃講故事。在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面前,還特意準備了一個激勵娃學習的小故事(對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其實一直有些懷疑,但老母親到哪里都忘不了教育):在腹背受敵、四處躲藏的情況下,魯迅先生還堅持寫作、學習。小偷進了房間本想伺機偷東西,沒承想在房梁上干蹲了一整夜也沒找到機會下手——因為魯迅先生就那么學習了一整夜。
郭沫若故居
被文學耽誤的考古專家
參觀了梅蘭芳故居、魯迅故居,按照時間線來看,下一位應該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大咖級人物了。借著娃對大文豪魯迅先生的印象還很深刻,就決定一鼓作氣繼續作家故居探訪之旅。郭沫若先生故居之行就這么被提上了日程。
郭沫若先生在文學、藝術、史學和古文學方面有著卓越的成就。他撰寫的《卜辭通纂》成為了學術界研究甲骨領域的重要參考書,《虎符》等劇本將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搬上話劇舞臺,給后世以歷史為創作藍本的文藝作品開辟了嶄新的角度。
其實郭沫若先生也是考古學家,在文物局的領導下他帶隊挖掘出土的甲骨,成為了后來的研究者在遇到難以識別文物時闡釋的重要依據。這也將郭沫若帶到了頂級甲骨文研究專家的位置上,成為了近代四位頂級學者“甲骨四堂”之一。
故居還原了郭沫若生前居住最久的房屋原貌,通過房內簡樸的陳列,好像回到了那個年代,仿佛能感受到這位考古大家屏息桌前,潛心研究。郭沫若晚年主編的大型甲骨文匯編《甲骨文合集》,被認為是新中國古籍整理研究的最大成就。
據說,有的學校要求孩子在暑假期間完成的作業,就是參觀郭沫若故居。這個小院雖然樸素,但書香彌漫,很多房間里都懸掛著郭沫若先生的親筆題字。干凈明亮的窗戶將院中的陽光、綠意引進屋內,就算娃還不能完全看懂和理解這些深奧的文學作品,感受一下也是很不錯的體驗。
齊白石舊居紀念館
來自村野的放牛娃,說走就走的大畫家
普及完歷史和文學,就輪到藝術了。無論孩子喜不喜歡畫畫,懂一點兒畫都能夠培養孩子的審美,即使不會畫,會欣賞也是極好的。
中國畫講究通過散點透視來展現畫家了然于胸、自有丘壑,所以在小小一方畫布上要體現出“咫尺千里”的遼闊境界才算大家。
為孩子做中國傳統美術啟蒙,首選就是齊白石故居。這位大家的作品雖然簡練但意境醇厚,著名的蝦和蟲魚更是質樸可愛,活靈活現。在齊白石故居中,不僅能看到眾多大師作品,還能對大師的生平有最直觀的認識。
出乎意料的是,看到展館中陳列的畫作,娃居然很感興趣,不住地念叨,我也會畫這個,我也會畫那個。老母親忍不住心里偷笑:這可是老先生花了一輩子才能抵達的質樸境界。
通過參觀齊白石舊居紀念館,也和娃一起了解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故事。齊白石先生來自農村,是真真正正的泥土中生長的放牛娃。偶然的機會下開始畫工筆,之后在偶然的機緣下才師承一位大畫家,學遍百家后修煉出極致的工筆畫功底。
但就在已經成名后,他依然沒有停下腳步,來了趟說走就走的旅行,游遍五湖四海,看盡名山大川,行萬里路的時候他已經四十歲了。歸來后的齊白石先生畫畫技藝更加爐火純青。科普之余,老母親也沒有忘記給娃灌下一碗“雞湯”:即便獲得了不錯的成績,也不能太驕傲,因為學海是無邊無際的。只有不斷前進,才能獲得更好的作品。
紀念館的環境也很不錯,三合院帶跨院。院內十分清靜,分為工作室、臥室、展覽室,小愛最喜歡工作室的陳列。毛氈墊鋪在實木桌上,筆墨紙硯陳列一旁,就好像齊白石先生只是去小睡了一下,馬上就要回來繼續作畫。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齊白石先生生前居住時間最長的故居并不在此。自50歲后直至逝世前,齊白石先生居住在跨車胡同內。真正的“白石畫屋”也位于跨車胡同故居,可惜的是,它現在埋沒于高樓大廈間已經不太適合參觀。建議大家還是帶孩子參觀齊白石紀念館,內容更多,也更有含金量。
郭守敬紀念館
度量時間的人卻被史書一筆帶過
說完了歷史、戲劇、文學、美術,也該看看科技類名人故居了吧?大家可能會疑惑,北京是個文化古都,文豪故居易找,科學家故居卻難尋,帶娃去哪兒呢?
說實話,如果不是為了尋找名人故居,還真沒想起來歷史書上出現過郭守敬三個字。實際上他是14世紀非常偉大的科學家。他的科學成果不僅在中國,放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卓越的。
為了紀念他,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以“郭守敬”三個字命名了月球背面的環形山。1977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小行星2012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
他在數學、水利、天文、地理等學科上都有非常偉大的成就,由他參與并共同研定的《授時歷》精度與近代觀測值僅差25.92秒,且比西方的歷法早了整整300年。由他主持的大運河開鑿項目,保障了元大都(今北京)的糧食供應。
黃赤交角大家都還有印象吧?可你知道嗎?元朝的時候,這位科學大牛人就測出了黃赤交角值。回歸年就更了不起,郭守敬當時測出的數值為:365.2425日,與現今通行的公歷值完全一致!各位請一定要做好準備,地理書背好再帶娃去哦!
這里還有一個很大的遛娃優勢:它離西海濕地公園很近。天氣涼快了,完全可以帶著娃來一場濕地公園加郭守敬紀念館的自然+科學科普一日游。
紀念館以水利方面的展品為主,陳列著郭守敬研究制作或使用過的簡儀、渾儀、赤道式日晷等古拙的儀器。別說娃了,大人都覺得這些儀器十分神秘,像極了仙俠小說里的修仙求道圣器。帶娃一邊研究著這些儀器的原理,一邊給娃講一講前輩提煉自生活的智慧,半天的時光就這樣溜了過去。
張雅凝(@大小愛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