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這首高亢激昂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唱出了70年前百萬將士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英雄氣概。而今,赴朝作戰的司號員兼步機槍手惠美成已年近九旬,這位老兵曾在包含上甘嶺陣地戰中的多次戰斗中吹響沖鋒號。歷經血與火的洗禮,惠美成退伍回鄉后散發出了積極參加國家建設的火熱激情,歲月在老人的臉上留下了滄桑印記,不變的是那份難得的堅定與從容。
一塊舊手帕銘記戰斗友誼
秋日的港城,金風送爽。海州南城西鳳凰山下空氣格外清新,惠美成就住在西鳳凰山北麓的南云臺林場云林分場紙箱廠居民區,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故事至今記憶猶新,這位老人始終保持著軍人特有的風采。
10月1日,國慶、中秋兩節同慶,與兒孫們一道吃完難得的團圓飯后,惠美成端坐在整潔的小客廳,滿頭銀發的老人戴著老花鏡坐在沙發上認真看著報紙。見有人造訪,老人緩緩站了起來。一件印有“中國”字樣上衣,一條軍綠色的長褲,整個人看起來仍不失軍人的英武。說起抗美援朝的往事,老人臉上滿是自豪的笑容,只見他慢慢地從口袋里拿出了一把鑰匙,緩步走進臥室,輕輕打開一個小木箱,小心翼翼地拿出了用紅布包裹的東西,老人慢慢地解開紅布,里面是一塊白色舊手帕,里面珍藏著三枚紅色紀念章,另有帽徽和佩章等。
“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紀念章,這是志愿軍赴朝作戰紀念章。搬了兩三次家,還有其他一些獎章都找不到了。”說著,老人拿起那塊舊手帕細細地端詳,只見上面清晰地印有紅色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字樣,落款為“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贈”。
時光跨越70年,一塊舊手帕,為什么對老人來說保留至今,而且看起來又如此珍貴呢?
凝望著這塊舊手帕,老人的思緒飛到了遙遠的從前。
“那是1952年春天的一個晚上,我跟隨祖國慰問團宣傳隊下連隊慰問演出,一夜之間一口氣跑了三個連隊。等到演出結束,天已經快亮了。”
在回來的路上,宣傳隊不小心被敵人發現了,炮彈就像雨點一樣飛了過來,在戰友們身旁爆炸,為保護隊員們的安全,惠美成奮不顧身地指揮大家及時隱蔽。此時,在一個不小的彈坑不遠處,有位女同志因過分緊張一時不知所措,當時一直站著不動,惠美成一把按住她趴在地上隱蔽。幾輪炮聲過后,趁著開炮間隙,他帶領大家跑到一個小山頭后,終于遠離了敵人的炮火射程,最后無一人傷亡,安全地把他們帶回營部。為感謝惠美成的及時相救,那位女宣傳隊員就送了這塊飽含友誼與真誠的手帕。
靈敏雙耳讓小兵屢建奇功
惠美成生于1933年8月,是云臺鄉后關村人。1954年5月,惠美成在朝鮮戰場火線入黨。少年時代的惠美成曾親眼目睹日偽軍燒殺搶掠,特別痛恨日本侵略者,他早早就加入抗日兒童團。日本投降后,惠美成又見證了連云港解放的時刻,對為人民謀幸福的解放軍滿懷敬意。1949年1月,不滿16歲的惠美成在灌云縣參軍,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解放軍戰士。
當年7月,惠美成被編入解放軍第24軍72師214團二營二連擔任司號員,并參加了渡江戰役和解放上海的作戰。因為當時年齡小且個子也不夠大,惠美成先后擔任了通訊員和司號員,并在當年的戰斗中表現出了少有的機靈,深得部隊首長信任與喜愛。其后,惠美成與大部隊一道在舟山群島一帶訓練,隨時準備聽命向國內尚未獲得解放的區域進發。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經過歷次戰役最終將戰線穩定在38線一帶。1952年9月,惠美成隨大部隊在24軍軍長兼政治委員皮定均、師長梁金華率領下在丹東跨過鴨綠江入朝參戰,參加了元山防御戰、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以及金城戰役等。
“當時年輕機靈,領悟能力較強,在連隊時任司號員。雖然幾乎不用對敵端槍射擊,但司號員是一個高危兵種,容易成為敵人首要打擊目標。”惠美成說。正因如此,惠美成在長期的戰斗中練就了靈敏的雙耳和精準的判斷力,他能在極短的瞬間準確判斷彈道運行軌跡和可能的爆炸點。有一次連指導員要到各排、班巡查,不帶警衛員,只帶惠美成去巡查,指導員一直看好這位小伙子的機靈勁兒。
果然,那次的巡查路上意外遭遇敵方猛烈炮擊,關鍵時刻幸得惠美成及時將指導員撲倒,炮彈在距離兩人十幾米處炸響,而他們身上只粘了一些泥巴。那次回來后得到連長和指導員一致表揚,此后連首長下連隊都喜歡與惠美成同行,多次出色完成了巡查任務。有一次整裝即將上戰場時,他被李營長調到營部擔任觀察哨,成為部隊戰斗最前沿銳利的眼睛。
多次陣地“收兔子”迎來全勝
24軍入朝作戰異常勇猛。皮定均帶領的24軍先后參加多次戰役,僅夏季反擊戰就歷時47天,進行大小戰斗40余次,24軍殲敵13000余人。1952年冬,志愿軍15軍和12軍與以美7師為首的敵人,在上甘嶺大戰一個多月。后來的戰史一般把11月25日作為上甘嶺戰役的結束之日。
事實上,雙方在上甘嶺的戰斗并沒有結束,而是進入了一個陣地戰對峙階段。此后,15軍一直在上甘嶺堅守。后來,志愿軍總部才派遣了24軍接替他們。24軍此前在朝鮮東海岸的元山港負責抗擊登陸美軍,于1952年12月30日奉命由元山地區開赴中線,經過7天7夜的長途行軍,惠美成隨大部隊到達上甘嶺一帶,接替15軍的防務。
“上甘嶺戰役慘烈程度空前,此后的敵我雙方陣地爭奪戰同樣十分慘烈,那種零下30多度的嚴寒中堅守的場面讓人終生難忘,親身經歷的老兵對這種堅守刻骨銘心。”惠美成說。當時,敵我雙方在上甘嶺一處名為“紅土包”的高地展開了“拉鋸戰”。每次收復陣地,戰士們打掃戰場時都戲稱去“收兔子”,有一次惠美成和戰友們一起去“收兔子”,猛然在一個彈坑里發現一位受傷的美國兵,手里還緊握著一只手雷。“事后才知道,這些美國兵有‘投降的傳統’,沒有了飛機大炮的強力支持,這些少爺兵就不會打仗了,難怪毛主席說‘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哈哈!”惠美成笑得十分開心。
作為24軍72師214團二營二連司號兵,在一次我方再次失去陣地后,為把陣地奪回來,在發動沖鋒前,面對敵人雨點般的炮彈和子彈,惠美成奮不顧身站上了一處小山頭,及時吹起了沖鋒號。軍號就是命令,戰士們在軍號聲中個個奮勇沖向陣地。在我軍強大攻勢下,最后一舉拿下了陣地。此間恰有一發炮彈恰好落在惠美成十幾米處爆炸,他被巨大的爆炸聲震暈了,醒來后才發現自己的耳朵幾乎全聾了,這種狀態幾乎伴隨惠美成老人一生。
停戰協議簽訂后,24軍又參加了朝鮮戰后經濟恢復和基礎建設、維護停戰協議成果。1955年,惠美成隨部隊回到祖國懷抱,并駐守天津市聽命。
1957年4月,惠美成解甲歸田,回到了闊別已久的云臺鄉后關村。兩年以后,他成為國營南云臺林場一名護林員,并于其后擔任林場工會主席多年,為守護港城的綠水青山奉獻了一腔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