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是在戰火中度過的。1951年我還不滿18歲,毅然投筆從戎,雄赳赳,氣昂昂,跨過了鴨綠江。”南京市鼓樓區軍休三所老戰士張蘭生,作為文藝兵在朝鮮戰場呆了兩年零四個月。1953年7月的金城反擊戰中深入火線宣傳時,不幸身負重傷,至今兩肺間還有兩塊沒有取出的美軍彈片。
接受揚子晚報記者專訪
最近時我們離敵人只有50米
1953年元旦,張蘭生所在的60軍文工團組成5個文藝小分隊,冒著槍林彈雨,走遍魚隱山前沿每一條坑道,慰問朝鮮前沿官兵。小分隊有三男三女,在鐵帽山陣地接連演出12場,累得嗓子都啞了,但還有一個班沒看到演出。連長說,那個班在最前沿的觀察所,離敵人只有50米,太危險。經不住張蘭生幾人再三要求,連長同意他們前去演出。
傍晚,通訊員帶他們向前沿觀察所匍匐前進,為確保安全,連隊調動所有的輕重機槍和六零炮向敵陣地猛烈開火,把敵人壓在工事里,掩護文工團員迅速通過開闊地。
“洞口觀察哨見我們涌進坑道,先是大吃一驚,稍一定神,便興奮地歡呼:文工團來啦!剎那間,坑道沸騰,戰士們全圍了過來。第一個節目是我的拿手好戲‘四川評書’,我走到一個彈藥箱前,驚堂木一拍:說的是:黑虎掏心巧襲敵陣/出其不意用兵如神/十分鐘內全殲守敵/整得那美國大鼻子硬是要命……”
說起近70年前的久遠往事,88歲的張蘭生站起來氣勢如虹:戰斗越激烈,前沿戰士就越艱苦,我們的演出也越頻繁。一次,我們正在過河,敵人一發炮彈飛來,女團員劉文的腿當場被炸斷,幾個男同志輪流背著她奔跑,那條斷腿在晃蕩著……終于回到部隊,大家發現還少了三位同志。最終,在附近山腳下找到小提琴手嚴艇,他一只手臂還緊緊摟抱著小提琴;在河邊一塊大石頭旁,躺著已經犧牲的創作員陳煥庚;在一塊巖石縫隙里,是女歌手戴儒萍兩條粗黑的長辮子。張蘭生和戰友們強忍悲痛,把遺體埋在通往前沿的山坡上,放上他們的軍帽和遺物。
他和女文工團員秦萍一組,下到八團九連。一次戰斗后,他們在回隊途中看到:一輛美軍吉普車斜歪在公路邊,開闊地里躺著一大片敵人的尸體。到處是血和臟兮兮的繃帶布,一陣熱風吹來,空氣中充滿著汗臭和血腥味。第一次見這種場面,他們心里說不出是啥滋味兒。
兩人跳上歪斜的吉普車,從腰間掏出呱噠板邊打邊唱,展開了火線鼓動:同志們,快追殲/三步并成兩步趕/抓住敵人狠狠打/讓他嘗嘗鐵“雞蛋”/誰英雄,誰好漢/戰場上面比比看/立功要立特等功/打仗要打殲滅戰……一隊隊戰士從身邊走過,有的向他們招手,有的向我們微笑,一個小戰士掏出一袋水果糖,硬塞給秦萍。正當兩人醉心演出時,一排炮彈在公路上爆炸,兩人未及隱蔽,就聽見一聲刺耳的聲音,緊接著,又是一聲劇烈的爆炸,張蘭生頓覺眼前飛沙走石,煙霧騰空,后背被重重一擊,用手一摸,手上全是血。他負了重傷,在血泊中昏迷。
張蘭生獲得的獎章和榮譽
張蘭生治愈后又回到部隊,評為三等甲級傷殘。之后60多年,一直在軍隊文化崗位上默默耕耘,書寫和平年代的另一曲英雄凱歌。
兩次帶領“小紅花”為周總理演出
張蘭生 鼓樓軍休三所 曲蘇偉 攝
張蘭生1933年生于四川成都,1950年2月參軍,1958年7月入黨,1951年3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歷任60軍文工團創作員、軍文化處文藝干事、文化處長、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江蘇省軍區黨史辦主任、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50多年堅持業余創作,發表《苦鐵》《風雨行》等六部電視劇,《酒香人不醉》《捉放韓德勤》等四部話劇,紀實文學數十篇,詩詞百余首。多次榮獲軍內外優秀作品獎,榮立軍隊三等功三次。
張蘭生和孩子們在一起
在新時代強軍路上,他用信仰書寫輝煌,創作的話劇《酒香人不醉》、歌曲《我們的師長》,榮獲全軍文藝創作獎。上海電視臺拍攝了他寫的電視劇《苦鐵》,《人民日報》文藝副刊上還發表了他的三首短詩。1960年國慶節夜晚,中央電視臺《每周一歌》節目中播放了由他填詞的《永遠跟著毛主席》,1964年7月出席全國青年創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參與南京市“小紅花”藝術團創建,曾兩次帶領“小紅花”藝術團小演員們為周總理演出。
關心下一代無怨無悔
張蘭生多年來獻身關心下一代工作
如今年近9旬的張蘭生還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熱情,他說身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的時代,有很多東西想寫,也值得去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