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布鞋校長”再給孤兒捐建希望小屋(主題)
本報記者回訪李振華,他說繼續支援老區教育,直到走不動為止(副題)
文/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鞏悅悅 荊新年
2021年12月15日,距離首次專訪大山里的“布鞋校長”已經過去了三個月。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了解到,就在2021年教師節前夕,85歲的李振華老人被授予“2021年度齊魯最美教師”特別獎,教師節當天更是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們的鮮花和祝福。
當掌聲和歡呼聲逐漸退去,生活還要繼續。在這90多天里,李振華老人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他又有哪些經歷和新的體會呢?記者再次走近這位老人。
李振華目前已累計資助了2400多名學生。
當地的少年隊員常在李爺爺帶領下看望孤寡老人。
再選擇一次還會當老師
記者采訪的當天恰逢全省大霧預警,沂源當地氣溫也降到了零攝氏度以下。可就在記者一行趕到李振華事跡展廳時,老人早已等在了樓下,大老遠就揮手打招呼。“因為齊魯晚報的報道,全國各地前來參觀展廳的人特別多,我就把你們的報道貼在墻上了。”一見面,李振華便向記者豎起了大拇指,“這么大的霧,你們就坐大巴從濟南趕來了。更重要的是你們眼往下面看,是帶著感情寫文字做片子的。”
記者注意到,雖然老人依舊穿著縫補過的衣服和一雙斷了底的布鞋,但他精神矍鑠,臉上總是掛著慈祥的笑意。要知道,在生活清貧卻知足常樂的背后,是“布鞋校長”李振華對沂蒙山區學子長達68年的捐助。
1953年,17歲的李振華從南京師范大學畢業后來到山東沂源支教,每月捐出工資的1/4,一捐就是47年。1997年退休后,他只拿出500元用于生活開支,其余的退休金全部捐出去。為幫助更多孩子,他還先后干過30多份兼職,目前已累計資助了2400多名學生。
“如果把時間推移到68年前,再作一次選擇,您還會選擇這條路嗎?”面對記者的提問,李振華眼神堅定地回答:“為黨育才,為國育才,國家的強大靠人才。如果再有一次,我還會選擇當老師。雖然一生清貧,但內心很富有,因為成百上千的學生正為黨和國家作貢獻,我的心血沒有白費。”
回憶起初來乍到的景象,李振華直言:沂源縣城還趕不上南方一個農村。可轉眼間,這里高樓林立,交通四通八達,人民安康幸福。這位老人從窮苦落后到過上好日子,見證了沂蒙老區的巨大變遷,他比誰都高興。
李振華常說:“我吃得簡單點、穿得簡樸些沒什么,只要凍不著餓不著就行。人在世上,心里要想著別人,要關愛別人,要有一顆善良的心。”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從意氣風發的少年到白發蒼蒼的老人,李振華的眼睛雖然花了,但對未來的方向更清晰了,“我來支援老區教育、教書育人,現在還是一直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直到走不動為止。”
教師節被幸福包裹
作為李振華曾經資助過的學生,20年來,張文強一直跟著“李爸爸”做公益,陪伴他走遍了沂源各個鄉鎮。等到孩子出生,張文強給自家娃起名“張恩銘”,寓意永遠銘記李振華的恩情。
張文強向記者透露,自三個月前接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采訪后,這些天來,老人每天都不讓自己閑下來,有時是配合媒體采訪,有時是給學校機關講黨課,更多時間則是在做關愛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事情。
“我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特別是通過挖掘沂蒙老區的紅色精神來教育孩子們。這個事情我抓得很緊,因為要從小培養他們聽黨話,將來跟黨走。”讓李振華欣慰的是,孩子們特別愿意聽他講沂蒙故事。
沂蒙老區人民的奉獻精神,李振華的身體力行,這些都在潛移默化中感染著孩子們。打從幼兒園起,張文強的兒子張恩銘就一直被李爺爺領著資助學生、看望孤寡老人。升入一年級后,張恩銘突然對李振華說,“李爺爺,以后我自己給老奶奶買禮物。”
“張恩銘買了個小豬存錢罐,爸爸媽媽給的錢他都舍不得花,過年的壓歲錢也都投進了里面。打聽到我要去看望孤寡老人,他就跑去買了些鈣奶餅干、白糖、大葉茶,用方便袋提著去送。”當地青少年的可喜成長,在李振華看來是最彌足珍貴的,因此他一談起來,就滔滔不絕。
去年辦了43期道德講堂
2021年以來,李振華已經辦了43期道德講堂,每去一個地方,孩子們都聽得很認真很仔細。因此在2021年教師節,除了青壯年和白發蒼蒼的學生外,來得最多的還是孩子,他們給李爺爺送來手工制作的工藝品,其中有疊好的五角星、有折好的千紙鶴、有寫好的詩句,更有揮就的毛筆字。
年齡越大,李振華越忙了。2021年以來,他已經在全國各地講了128場黨課,以“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為題講自己的故事,感染和激勵了一大批在職或新入職的教師和機關工作人員。
在此之余,他還把精力重點放在了資助留守兒童和孤兒身上。“我專門花1.2萬元給兩個孤兒建了希望小屋,鋪上地板磚,買了床和沙發,買上書櫥、寫字臺和微機,學習條件很好。”李振華心里清楚,孤兒心理壓力很大,最重要的是和他們交流溝通。如果不好好疏導,他們很容易走上反向道路。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李振華成立了“振華服務隊”,專門為留守兒童和孤兒服務,引導他們學習和參加社會活動。
要把沂蒙精神傳承下去
早在2021年9月初,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報道的《大山里的“布鞋校長”》被推薦參加了第400期天天正能量故事評選,經過激烈的投票和點贊環節,李振華最終以歷史高票第一的成績,獲得5000元正能量獎金。
再次見面,李振華有些不好意思地說,他已將5000元錢捐了出去。“當時你們讓我留著,但我認為捐出去更好。”2021年教師節前,李振華帶頭捐款,和社會愛心人士一起向“振華獎學扶困基金會”捐了160萬元。他告訴記者:“國家對教育的投入大,貧困孩子少了,他現在主要以激勵老師和學生為主,遇到特殊情況還會繼續扶持。”
在資助2400多名貧困學生之余,李振華已經獎勵了1000多名優秀學生和老師。“比如有學生考上大學了,我們就獎勵他買些開學需要的學習用品,讓基金會發揮更大作用。”八九十歲了還這樣忙活,很多人不理解,李振華卻說,“老區人民對自己有很大恩情,這些都是我情愿去做的。”
“年紀大了,我想爭取時間多做些事情來回報黨和人民,特別是沂蒙老區人民對我這么多年的關愛。”望著展示館里擺放的老大娘紡紗織布縫制的棉褲棉襖,李振華感慨道,“不是我覺悟高,是沂蒙精神感動了我。”
當年,17歲的李振華從南京出發前都不知道沂源縣。面對現實貧困和艱苦,這個在城市長大的小伙子思想上也曾有過動搖,可為什么最終沒走?他告訴記者:“是沂蒙六姐妹、紅嫂等沂蒙精神把我留下來的。她們吃糠咽菜,卻把好飯留給我吃。”李振華回憶,“那時候窮,山區人民留兩只老母雞下蛋,是為了到供銷社換煤油和鹽。可到了冬天,他們卻把雞蛋擱在棉襖里,爬上山掏出來送給我。接過帶著老大娘體溫的雞蛋時,我是什么心情?”
“68年來,我喝的是沂源的水,吃的是沂源的糧,鄉親們養育了我68年,傳承沂蒙精神是我應該做的事情。”李振華告訴記者,作為一名老黨員,他現在正抓緊時間做這些事情,要報答黨的恩情,報答老區人民的養育之恩。
(鞏悅悅 荊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