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沈陽10月13日電 題:柯曉賓:躬耕毫厘之間 守護中國高鐵“神經元”
新華社記者鄒明仲
清晨,換上整潔的灰色工服,穿過“風淋房”除塵,來到工位拿起扁嘴鉗,調整繼電器上每個微小零件……這是繼電器調試員柯曉賓日復一日的工作內容。
39歲的柯曉賓,是有著19年繼電器調試經驗的“工匠”,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西安工業集團沈陽鐵路信號有限責任公司電器中心調整三班班長。她調試的繼電器,是中國高鐵控制系統中的一種重要零部件。19年前,她走出校園來到公司上班,開始和這個零部件打起了交道,從事這個常人看起來有些枯燥的工作。
在沈陽鐵路信號有限責任公司柯曉賓創新工作室,柯曉賓和同事探討繼電器調試方法(2022年9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一手拿著繼電器,一手握著扁嘴鉗,工作起來一坐就是一天。柯曉賓拿起繼電器對記者說:“這繼電器上一共8組接點,24個觸片,我們工作中很多接點間距的誤差需要控制在0.05至0.1毫米之間;調整觸片力度在200毫牛左右。”柯曉賓打了一個比方,“扯斷一根頭發絲力度大約是1800毫牛。”
干一行、愛一行,躬耕在“毫厘之間”,在柯曉賓看來,這項精細而又看似枯燥的工作十分重要。“可別小看了繼電器,它可是中國高鐵控制系統中的重要器件。”
回憶起剛接觸繼電器時,柯曉賓說沒少吃苦。每天重復一樣的動作,忍受著一次次檢測被退回的打擊。剛工作時,一次內部考試,得了倒數第二。“一臺都沒檢測通過,手被鉗子磨出了水泡,調著調著就哭了。”柯曉賓說,“那時心里也打過退堂鼓,但沒有放棄,一路堅持走了過來。”
練就本領的路上,沒有捷徑,只有坐冷板凳、下苦功夫。
這是2022年9月7日在沈陽鐵路信號有限責任公司電器中心車間拍攝的柯曉賓。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按照當年的生產任務,每人通常調試二三十臺,柯曉賓給自己定了高標準完成40臺的目標。每天一早提前到崗,晚上什么時候做完什么時候走。經過長時間訓練和工作,她的食指比另外幾個手指要粗很多,手指有些變形。經過日復一日的積累,僅半年時間,柯曉賓就成為同期第一個上線、獨立生產的信號調整工,崗位上數一數二的能手。
近幾年來,她先后獲得“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勞動模范”等稱號,并在2017年當選為黨的十九大代表,今年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
柯曉賓工作的這些年,見證了中國高鐵的飛速發展。她所在的沈信公司生產的鐵路信號繼電器,以每年60萬臺的產量,保障了大量中國鐵路市場需求。
柯曉賓等人獲得的專利證書(2022年9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一想到我調試的繼電器,能用到中國高鐵的控制系統上,就感到很興奮。”柯曉賓說,正是中國高鐵的發展,才給她的職業帶來了空前的機遇。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柯曉賓深知工匠精神需要傳承和培育,她也將練就的本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同事,帶動大家共同成長。近年來,她先后帶出50名徒弟,培養的青年職工中已經涌現出全國技術能手3人、中央企業技術能手7人。
柯曉賓在沈陽鐵路信號有限責任公司電器中心車間指導班組成員調試繼電器(2022年9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2017年,柯曉賓帶領16名職工組成了柯曉賓創新工作室。到目前,工作室攻克生產疑難問題項目29個,取得創新成果43項,申請國家專利8項。
“趕上中國高鐵飛速發展的時代,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為中國高鐵盡一份力,我感到特別榮幸。我不光要把自己的本領練就得更加嫻熟,還要傳遞給更多人,用汗水和努力建功新時代。”柯曉賓說。
(鄒明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