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穗壓彎腰,大地披“金裝”。金秋時節,寧鄉回龍鋪鎮回龍鋪村一派豐收景象。
“今年雖然遭遇了罕見的干旱,但回龍鋪村依托較為完善的水利基礎設施,通過科學調度用水,基本保障了農業灌溉用水需求。根據目前已收割完的稻田糧食產量,預計全村水稻平均畝產比去年增產10%。”回龍鋪村黨總支書記賀國章介紹道。
回龍鋪村是寧鄉現代糧食示范區核心基地村,有耕地面積4328畝。黨的十八大以來,回龍鋪村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強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加大科技措施推廣力度,切實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全村糧食生產實現了穩步增長的良好局面。
“這十年來全村糧食生產能夠實現穩步增長,主要得益于國家政策大力支持、規模種植程度高、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以及機械化程度提高等方面。”賀國章介紹,10年前,該村雖然也有幾十個種糧戶子,但流轉耕種的規模都是幾十畝,種糧靠天吃飯現象突出。10年來,村上積極爭取政策支持,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平整面積達到了90%以上,新建和提質改建田間道路達90%以上,新建抗旱泵站10多個,村上的灌溉與排水系統基本完善。
與此同時,隨著國家農機購置補貼和種糧補貼政策的不斷出臺,種糧戶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和當地政府的號召,大力流轉耕種面積發展糧食生產。各種農機購置補貼和規模經營補貼政策真正讓農民嘗到了甜頭。現在村上的規模種植程度越來越高,85%以上的耕地實現了流轉,1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有10多個,4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有3個。這些大戶一般都有10臺左右的農機具,多的達到了20多臺,從收割到耕種全程實現了機械化。賀國章介紹,糧食產量和效益的穩步提高,還得益于種植新技術、農藥增效減量、化肥增效減量等糧食生產技術方面的提高。
回龍鋪鎮農辦主任張旭明介紹,為解決稻田收割后的秸稈問題,前年,回龍鋪村建成了秸稈回收綜合利用中心,實現日收儲秸稈40噸至80噸,年均處理秸稈量可覆蓋2萬畝農田;建成服務能力1萬畝以上的現代農業全程托管服務公司,在這里,收割機、插秧機、旋耕機、烘干機、打米機等大型農業機械設備一應俱全,并面向本村和周邊開展農機維修、技術培訓、糧食生產全程托管等服務,全力支持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業合作社。
回龍鋪村還利用原本閑置的房屋,精心建成了展示寧鄉糧食文化的窗口——寧鄉市糧食發展中心。溯源糧倉文化歷史,解讀糧食從古代到現代的文明史,充分詮釋了糧食文化的發展和升級歷程,被評價為一座有品位、有內涵、有靈魂的糧食文化展示館,彰顯糧倉悠久的文化魅力,成為集收藏、展示、銷售、教育、科研、科普為一體的糧食文化基地。
“糧食生產的穩步提高,促進了農民收入的提高,也壯大了村上的集體經濟收入。回龍鋪村將進一步做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措施,持續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產業培育和產業升級,以穩政策、穩面積為主線,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為穩定全村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發揮‘壓艙石’的作用。”賀國章表示。(孫新民)
(孫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