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青年活力滿滿,工作生活兩不誤。
左圖: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留穗過年的港澳青年正學包餃子。團廣州市委供圖
右圖:在廣州市黃埔區的云徒科技,他們正定制營銷數字化解決方案。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攝
“缺席了兩年,終于回來了。”2月初,在廣州創業的香港青年柳妍熙趕上了香港青聯2023年的第一場活動,見到了許久不見的好朋友,幸運抽到了新年禮物。
從2月6日零時起,內地與港澳人員往來全面恢復。讓更多內地和港澳青年,又開啟了自由“穿梭”大灣區的多城生活。
廣東是青年人口大省,灣區內地城市青年占比高達39.2%,是全國乃至全球青年人口最集聚最活躍的區域之一,青年聚集已構成粵港澳大灣區競爭力的戰略優勢。
如今,澳門大學教授麥沛然過起了“三城”生活。澳門是他工作生活的主陣地,他在這里進行了20多年的芯片教學科研。10年前,他經常踏上一條連接珠海橫琴和澳門的河底隧道。穿過隧道,他來到澳門大學的珠海橫琴校區,那里設有實驗室分部。
4年前,在這個僅與校區一路之隔的橫琴青年創業谷,他和團隊的學生用實驗室的專利技術成立了一家公司。近兩年,由于深圳科技企業林立,市場前景廣闊,麥沛然又在深圳河套科技園設立了實驗室的分支機構,側重開拓芯片技術的應用。
“我們希望發展成為第一個大灣區多城市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芯片領域作出貢獻。”日前,麥沛然在大灣區科學論壇灣區科創峰會上,分享了自己在澳門、珠海和深圳三地奔走的經歷。
麥沛然只是一個縮影,隨著大灣區產學研“共享創新”的氛圍逐漸升溫,越來越多科研工作者開啟了類似的多城生活,打通高新技術的研發、制造、應用和市場。
科技人才集聚灣區
出現在峰會上的麥沛然還有一個身份,他是第四屆“科學探索獎”的獲獎人。他以“無電池智能電子芯片”項目獲獎,這項科研成果被認為可解決大規模物聯網發展的技術瓶頸。在50位獲獎的青年科學家中,港澳地區占了3席。
麥沛然把這次獲獎視為“為澳門創造0到1的關鍵時刻”。對于中青年科研人員,這個獎項含金量很高,他是澳門首位獲獎人?!敖柚@個獎,可以向更多人揭曉,其實澳門有一個300人的團隊在芯片研發上擁有很多世界領先的技術?!痹诖酥磅r為人知的是,大灣區唯一一個芯片研發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澳門。
“澳門科學研究的起點不算高,但這幾年得到國家方方面面的支持,又有和大灣區的頻繁互動,進步速度很快?!贝饲埃溑嫒粠е芯繄F隊創造了幾個“0到1”的時刻,一步步向上攀登。2011年,他代表澳門獲得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為澳門科研同仁打了一劑“強心針”。同一年,在經過長時間考核后,他的“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式成立。當時因為團隊和資源尚處于起步階段,它一度是全國最小的同類實驗室。
麥沛然把芯片研究描述為“為了一個題目,不停深挖”,從成立之初的80人,發展到現在的300人,成為業界公認的人才高地,獲得了越來越多世界同行的認可。
“做最好的芯片是十年磨一劍?!毙酒难邪l精微復雜,一些技術難點可能要耗費10年以上才能突破。大灣區的打通,讓麥沛然看到了更廣闊的前景,他希望未來能有一個更大的共同研發平臺,香港、澳門和內地做芯片的科學家發揮合力,共同去攻克一些重大的問題。
“我在澳門土生土長,從讀書到工作,是澳門培養的人才?!丙溑嫒徽J為,自己就是大灣區的產物,過去20多年,他培養的人才源源不斷輸送往內地的高科技企業和高校。
藍圖正逐步成為現實
2018年,麥沛然指導的博士畢業生陳天藍獲得澳門大學授權的技術專利,在珠海橫琴校區的馬路對面,成立了一家公司。
陳天藍用了不到4年時間,把這家公司從30多平方米的初創公司,發展為如今擁有獨立辦公樓的生物科技企業。公司的主營業務是自動化核酸檢測技術??赏瑫r檢測早期的豬瘟病毒、禽流感、流感病毒多個項目,即時在電腦端查看數據,并在半個小時內完成檢測。
陳天藍表示,實驗室的芯片研究范圍很廣,在癌細胞及藥理分析方面均有突破,他的創業方向只是冰山一角。
這是澳門大學首次通過知識產權入股畢業生團隊,由教授們充當技術顧問,初期幫助學生們對接資源,開拓市場。
10年前,橫琴創業谷還是一片荒島。它伴隨著大灣區產學研的打通和融合,一步步成長起來。2013年開始,連接著橫琴校區和澳門的1500米長河底隧道正式啟用。隨后,一批批澳門大學畢業生在橫琴的“創業小島”上投身創業?!鞍拈T科研,橫琴轉化”“創業到橫琴”的口號流行一時。
4年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構想的藍圖正逐步成為現實:大灣區內要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粵港澳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協同創新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隨著內地與港澳人員往來全面恢復,“硬聯通”“軟聯通”加速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按下“加速鍵”。
“大灣區數實并重、軟硬一體的研發和產業生態,不僅讓產業鏈、基地、人才等優勢可以跨境利用,還能在與現實需求和市場的溝通對接中錘煉產品研發,提升創新‘含金量’和競爭力?!痹凇扒侔耐恰钡牡谝徊絾雍?,麥沛然目睹了這十年里大灣區獨特多元優勢如何形成合力。澳門以大學和研發的優勢見長,但缺乏工業體系支撐,珠三角的產業鏈和深圳的應用市場為澳門的先進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現實路徑。
“更多推動港澳和內地三地人才去交流,灣區通勤的時間比較短,其實很適合在三地分布式運作交流平臺?!睂τ邴溑嫒贿@樣的科研工作者,不論是橫琴,還是深圳,大灣區為澳門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嶄新的發展機會,鼓勵他們更積極地推進科研成果落地。在麥沛然的設想中,大灣區的未來將展開一幅萬物互聯的藍圖,他們研發的芯片將有更多用武之地。
“跨城”提升發展信心
近日,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公布的一份調查顯示,1/4的香港中小企業有意將業務拓展至大灣區內地城市。隨著通關的恢復,香港中小企業對灣區發展信心提升。
“回到內地,是從0到1的過程,最難的是前期市場開拓?!弊鳛楦呖萍计髽I創始人,柳妍熙直言,她的產業從香港和海外起步,起初對于內地市場一竅不通。如何讓項目落地、解決資金問題、讀懂內地政策等,都成了棘手難題?,F在,她的創業產品——有機納米發光新材料已在廣州的海心沙、花城廣場等城市地標以及多個企業的產品中應用落地。
2015年剛來深圳時,香港青年陳振杰的創業構想大多停留在“紙面”上。他希望利用計算機視覺技術,通過不同的算法賦予攝像頭不同的感知能力,用攝像頭代替人眼,并賦予它人類大腦的智慧。這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全新視角的技術,陳振杰將公司取名為極視角。然而,極視角目標所指的計算機視覺領域,既前景遠大,又仿佛遙不可及。盡管成立3個月就拿到了第一批訂單,卻在算法交付效果上始終不太理想。為了攻克難題,陳振杰和團隊連續1個多月在辦公室奮戰,常常熬到半夜。
如今的極視角,已成長為計算機視覺領域不容小覷的一股力量。他們開創了全球首家視覺算法商城,上架1000余種算法,覆蓋100多個行業領域的應用場景,匯聚超過20萬位開發者。
2018年,在香港屋邨長大的青年鄧文俊選擇裸辭創業,手握10萬元啟動資金,最終選擇在東莞松山湖港澳青年創業基地落腳生根。出乎所有人意料,鄧文俊在粵港澳大灣區創業如此順暢。2019年4月,他在東莞創辦公司;僅4個月后,又在珠海成立了一家公司。
未來什么時候能真正變身太空礦工?早在2019年,香港青年蘇萌在深圳成立“起源太空科技”時,有著更宏偉的雄心——去太空挖礦。他計劃通過“找礦-探礦-落礦-采礦-返回”5個階段,最終開發利用小行星上豐富的太空礦產資源以及水資源,為人類未來在太空的活動提供物質支持,減輕地球資源開采壓力。
為了實現這一遠大目標,蘇萌完成了天使輪、Pre-A輪兩輪融資,共計融資數億元,在4年內搭載長征多型號火箭向太空成功發射了6個航天器,其中包括首個在軌完成小行星繩網捕獲技術驗證的“NEO-01太空采礦機器人”和全球首個商業太空望遠鏡“仰望一號”。
共享創新是戰略選擇
春節后第一個工作日,廣東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該省發展改革委主任艾學峰表示,廣東將突出深化粵港澳合作,建立并協調落實粵港澳大灣區重大事項和重大項目年度任務清單。
2022年12月21日,粵港澳三地首次聯手召開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在廣州、香港、澳門三地線上線下同時舉辦,大會達成合作項目853個、投資總額達2.5萬億元。
科研工作者對大灣區趨之若鶩。為什么選擇在這里起航?大灣區有濃厚的創業氛圍、開放的創新生態,政府重視科技創新,產業鏈完備、大量優質企業和科研機構持續吸引全球科技人才流入……讓麥沛然非常認同的是——“科技龍頭帶動”??萍箭堫^企業對芯片設計能力提升的協助。過去幾年,華為提供了一些免費流片的機會給高校做研發,騰訊云則提供了云端技術支撐,節約了高校的經費投入。
值得關注的是,科創峰會上發布的《共享創新指數研究報告》指出,大灣區的創新資源要素在深港兩地、珠江兩岸、四大核心城市之間跨河、過江、越海,頻繁流動、深度共享。這背后更要依托大灣區科技和產業創新的“三大利器”,即區域產業集聚平臺、大科學裝置平臺和企業開放創新平臺。
在實踐中,大灣區已經逐步探索出一條從基礎研發、技術攻關、市場應用到社會利益創造的價值生態鏈條。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稱,從全球科技創新發展經驗看,龍頭企業一直是科技和產業創新的中堅力量,也是當前我國新型科創舉國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未來5年,麥沛然打算把科學探索獎的300萬元獎金用于幫助更多學生走出去,有更多機會和深圳、珠海的企業合作,“科技發展是一場無止境的長跑,需要一代代人接棒”。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穿梭多城模式重啟,大灣區“硅谷”群從0到1
(林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