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我以《警惕落入“校園創業”陷阱》為題,報道了數十名大學生被“校園達人呂不”騙走錢財、艱難維權的事件。
時隔近一年,雖然報道中提及的短視頻賬號已經被封,但他的新賬號仍在更新,那些被騙的大學生依舊沒有得到賠償,知乎平臺上,曬出自己被“呂不”騙錢經歷的大學生仍不時出現。
實際上,很多聲稱教你賺錢的人,都在賺你的錢。涉世未深的大學生,成了他們收割的“韭菜”。被誘導背上了不良培訓貸的大一學生楊云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她說,“都說大學是邁入社會的第一步,但我還沒步入社會,就栽了跟頭”。
誠然,大學生自身要不斷增強自我防范意識,遇事要及時和父母、老師溝通,但風險防范、金融理財知識、反詐等教育宣傳也應加大力度。
在與被騙大學生的交流中,我發現,他們存在很嚴重的共性問題,就是輕而易舉地相信了別人,并把自己的身份證號、銀行卡號、手機號等重要個人信息,甚至家庭住址、宿舍地址、父母聯系電話等發給了對方。這使得對方掌握了足夠的信息對被騙大學生進行制約。
騙術在互聯網時代頻頻出新,讓社會經驗缺乏的大學生,稍有不慎就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如今,不良“校園貸”和一些網絡教育培訓機構,就抓住了大學生想要習得一技之長,靠自己的技能兼職賺錢的心理,騙取大學生的錢財。
2021年2月24日,中國銀保監會、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公安部、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規定未經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或地方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批準設立的機構不得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
這樣的打擊力度,似乎還遠遠不夠。本應是緩解學員和家長經濟壓力的“先學后付”模式,又成了一些不良培訓機構和貸款平臺聯合布下的新“陷阱”。
大學生想學習一門技術,如視頻剪輯、商業插畫繪畫、攝影修圖、編程等,通過興趣愛好培養開拓未來就業之路,這樣的想法理應得到鼓勵。但一些機構聯合小額貸款公司進行分期付學費,讓這樣的興趣培養變了味。
我也隨機體驗了一次商業插畫培訓直播課的線上教學。直播間中,“老師”在簡單介紹了自己的工作經驗后,還以自己所帶“徒弟”為例,講述了寶媽怎樣在家輕松繪制畫本被出版社選中出了書,職場人如何利用業余時間兼職畫插畫賺錢,一張張轉賬記錄頗具誘惑力。
這樣的“錢景”和“零基礎也沒問題”的話術,讓一些大學生深信不疑,尤其是剛剛步入大學校園的大一學生,更容易被誘導。
接下來,便是客服人員“貼心”的服務了:不僅可以分期付學費,還教你如何與家長溝通,如果不行,還有更多辦法。總之就是一句話,“看你真的想學習,我們可以幫你,這個辦法我們一般都不隨意申請”。很多被騙大學生在社交平臺討論各自的經歷并發出退款求助,他們簽約的小額貸款平臺更是五花八門。
前不久,中國消費者協會和共青團中央再次發出警示,呼吁社會各方力量加大對不良“校園貸”的關注。不僅是大學生自身,家長、高校、相關監管部門、互聯網平臺等,都應加大力量,堵住這樣的“培訓貸陷阱”。
孟佩佩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想學一技之長,為何總被騙
(孟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