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建立全鏈條生態體系填補數字人才缺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數字人才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直接影響數字經濟發展速度與水平。隨著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疊加發展,大量數字化、智能化崗位相繼涌現,數字人才、特別是高級別數字人才需求呈指數級增長。3月17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發布的《產業數字人才研究與發展報告(2023)》指出,當前我國數字人才缺口為2500萬至3000萬,且缺口仍在持續放大。面對數字人才緊缺局面,建立數字人才全鏈條生態體系,多措并舉提高數字人才存量,提升數字人才質量,培養更多的“高精尖新”數字人才,成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當務之急。
構建系統化數字人才培養體系
從數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角度看,數字人才的缺口在根本上要靠培養來解決,建議通過多重手段打造系統化、專業化數字人才培養體系,實現專業和課程設置、師資配備、招生規模等方面向數字經濟需求看齊,逐步緩解數字人才的供求規模失調問題,從人才數量上支撐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一是加強義務教育階段數字技術等課程的普及與推廣,在硬件設備、師資、課程等方面向數字教育傾斜。二是高等教育階段加強數字經濟關鍵技術研發人才的培養,打破學科之間體系分割,鼓勵計算機、信息專業和商學、人文、社會學進行交叉融合,將信息與通信技術作為理工科專業通識教育予以推進。三是加強產教融合,促進數字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之間的有效銜接,構建基于企業實際需求的數字化人才培育方案,打造“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聯動的人才培養機制,支持數字經濟核心企業聯合高校院所高端人才實施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四是搭建數字人才國際交流合作平臺,加強數字人才國際化培養,提升數字人才參與全球數字經濟治理能力。
打造立體化數字人才培訓機制
數字經濟覆蓋廣泛,數字人才不拘一格,但其安身立命的“本事”都在于數字技能。這些技能涉及信息技術、基因工程、數據科學、人工智能、材料科學等多個方向。然而,當前我國數字技能的社會培訓和終身教育尚未廣泛鋪開,全民全社會數字素養和技能參差不齊。為此,建議從3個方面夯實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社會基礎,打造立體化的數字人才培訓機制,形成數字人才的產學研協作培養和社會化職業培訓“雙輪驅動”局面,塑造更多兼具理論素養和實踐技能的高素質數字人才,從人才質量上支撐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一是推進數字技能教育改革,實現教育理念、基礎設施、教師培訓、制度設計的多方面聯動,數字技能教育改革,推進數字技能人才的定制化、定向化培養。二是舉辦更多的數字技能普及和培訓活動,讓這些活動進學校、進胡同、進社區。三是鼓勵引導更多職業培訓機構增設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的相關培訓課程,推動社會人力資源的“數字化”升級。
完善全方位數字人才保障體系
無論是數字化管理人才、數字化應用人才,還是數字化專業人才,只有在其職業身份得到制度化肯定和社會化認可的前提下,才能充分投入數字經濟發展。然而,當前我國對于數字人才的社會認可度還不夠高,激勵和保障數字人才充分施展才華的環境尚不完善。為此,建議從4個方面強化數字人才的保障體系建設,不斷增強數字人才的融入感和歸屬感,使其“暖心”、促其“樂業”,解決其職業發展的后顧之憂,充分激發其創新活力,從制度保障層面支撐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一是推進數字技能類人才評價,積極開發數字技能類新職業,引導相關行業企業積極構建數字職業標準和評價規范。二是創建多層次的數字技能資格認證制度,構建數字技能評價標準,探索推動數字領域職業技能等級與專業技術職稱有效銜接。三是聚焦數字經濟龍頭企業、重點相關單位,落實高層次數字人才政策服務。四是聚焦數字經濟重大創新平臺,建立關鍵核心技術事業單位人才特殊調配機制,會同編制部門建立事業編制人才“周轉池”,推動人才跨領域、跨部門、跨區域一體化配置。
總之,填補我國的數字人才缺口,需要統籌解決我國數字人才在數量、質量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現存問題,著眼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要求,建立從數字人才培養到數字人才培訓再到數字人才激勵的全鏈條生態體系,逐步緩解制約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人才瓶頸。
(作者單位: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