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果所,農科院,派來的專家個個是典范。四代專家作貢獻,寧陵縣變成金銀川。春天里梨花似雪多燦爛,到秋后酥梨滿枝香又甜。拉長酥梨產業鏈,果農的收入再翻番。”日前,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與河南省寧陵縣委、縣政府聯合舉辦的現代豫劇《黃河故道梨花開》展演活動在北京舉行,5場演出場場爆滿,觀眾頻頻點贊。
這部劇講述的正是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以下簡稱“鄭果所”)四代科學家60年如一日堅守寧陵科技助農的故事。他們持續接力戰風沙、治鹽堿,育苗成林,把荒沙鹽堿打造成了年產6.5億公斤梨果的“聚寶盆”。
立夏時節,在寧陵縣石橋鎮萬頃梨園,“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勝景過后,一顆顆如棗般大小的梨果掛在枝上、藏在葉后。收獲季節,這里又將是滿園果香惹人醉!萬頃梨園中,靠梨樹發家的果農自發立起三塊3米多高的功德碑,把鄭果所幾代果樹專家的名字一一刻上,字里行間盡是感恩之情。
一次相遇,一生情
“寧陵縣,窮光蛋,除了大坑沒啥看。”新中國成立初期,寧陵縣是全國16個重點沙區縣之一。1964年,第一批走向黃河故道的果樹專家——鄭果所選派的崔致學、黎彥、高德良、余旦華等人,來到寧陵縣石橋鄉梨花橋村長期駐點。
一代接續一代,這一駐就是默默無聞的60年!他們把雙腳插在鹽堿地里,把汗水灑在果樹下,用行動努力實現著“做像焦裕祿同志一樣的人,不改變寧陵的面貌,決不離開這里”的承諾。
雖然寧陵種植酥梨的歷史已有700余年,但一直處于“放羊”狀態。年近七旬的寧陵縣原副縣長史繼明介紹,當時寧陵群眾不懂梨樹管理技術,自然授粉、不會修剪、不懂病蟲害防治。
由于梨樹品種老化,再加上諸多不利因素影響,寧陵的梨樹經常出現“只見花開不見果”的情況,即使樹木掛了果,也是口感極差。“一棵樹,八個果,三個都是皮,五個都是核。”
怎樣才能產梨?必須從技術攻關入手。
為解決酥梨人工授粉、主要蟲害防治、產量低且不穩的問題,科技專家走村串戶,吃派飯、住破屋或牛棚,在無房屋、無土地、無科研設備的“三無”條件下,積極召集果農開展技術培訓,在田間地頭傳授技術操作要點。
“崔老師、黎老師都是挎個小書包、帶個小凳子,整天在梨園‘轉悠’,指導群眾抓生產、學技術。”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時任寧陵縣農業局農技場長的路緒榮直到今日仍歷歷在目。
第一代科技專家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手把手為寧陵培育了一批“土專家”“不走的技術員”。如今的寧陵本土梨產業技術帶頭人杜華,就是其中的代表。
“崔老師‘脾氣怪’,從不到別人家吃飯;黎老師愛鉆‘牛角尖’,認定的事一定要做到底。”說起兩位恩師的往事,不善言辭的杜華如數家珍,說到動情處更是哽咽不已。
1993年夏季,杜華跟隨老師到梨園做殺蟲藥效實驗。夏日的中午,氣溫接近40攝氏度。老師們從早晨7點多干到12點多,當年已68歲的黎彥手把手地教他如何定位、綁標、配藥……
多年來,杜華每年都會去鄭州看望黎彥,就像親人一樣。2022年5月25日,黎彥去世前兩天,還在給杜華打電話,詢問寧陵的梨樹管理得怎么樣、有啥難題。
在專家們的悉心培育下,寧陵縣涌現出了郭超峰、劉靜學、劉先照等一大批科技示范戶、科技能人。他們不僅學會了豐富的梨樹管理經驗,還聯手發起成立了寧陵縣果業商會和種植合作社,像老師一樣,免費為當地梨農傳授技術。
懂技術的農民多起來,果樹管理好起來,果子漸漸多起來。到2000年前后,“寧陵梨”已開始叫響豫魯蘇皖四省交界。
一座豐碑,一群人
沐浴著初夏的陽光,走進鄭果所寧陵梨試驗站,記者看到,與傳統酥梨樹形不同,這145畝試驗田的梨樹均呈“Y字形”或“主干形”生長。
“別小看試驗站的一草一木,點點滴滴都凝結著科技專家的心血與智慧。”據國家梨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寧陵梨試驗站站長楊健介紹,夏秋時節,梨樹下會開滿航天育種培育的紫花苜蓿。它們不僅可為梨園增肥保墑、凈化空氣,還能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改善梨園的生態條件,讓梨農省心省工,增加梨園經濟效益。
在楊健看來,60年來,鄭果所派出4代科技專家支援寧陵,不同時代的科技專家有不同的使命:第一階段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起步階段,圍繞“能產梨”,科技專家主要傳授基礎管理技術;第二階段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壯大階段,圍繞“多產梨”使命,科技專家致力于提升梨果產量;第三階段是新世紀的提升階段,圍繞“產好梨”使命,科技專家主要推廣優質、綠色、高效技術。
作為鄭果所第三代支援寧陵的科技專家,年近六旬的楊健已在寧陵工作生活了近30年。由于平時在寧陵的時間比在鄭州的時間還多,他被同事們稱為“寧陵人”。
鄭果所寧陵梨試驗站的建成,加快了新技術攻堅、新成果轉化進程。楊健和同事們在寧陵實施的“河南省科普與實用技術傳播工程”項目,引進培育推廣了“中梨1號”“紅香酥”“丹霞紅”等100多個新品種,為寧陵縣的梨果優質豐產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科技保障。
科技迎來金杯,品質獲得口碑。
目前,寧陵金頂謝花酥梨榮獲“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優質產品獎”等榮譽,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寧陵縣被列為全國優質酥梨生產基地縣,被定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奉獻于大地的,大地將予以回饋;奉獻于人民的,人民不會忘記。
石橋鎮萬頃梨園中的三塊功德碑,凝聚成一座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豐碑。
“第一次站在梨園深處的功德碑前,我體會到了‘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真諦,更體會到了前輩們不僅僅是在搞科研、教技術,更是始終堅守著自己一心為民的初心與情懷。”作為鄭果所新生代科技專家,34歲的博士張向展深有感觸。
“我們要以不變的初心扛穩富民使命,凝心聚力推動寧陵高質量發展。”鄭果所黨委書記趙紅梅表示,鄭果所將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面向”要求,依托寧陵梨試驗站實施高端創新引領、綠色提質增效和科技精準扶貧三位一體戰略布局,在新時代創造新成就。
一群人,一條心,接力傳承著“不忘初心、扎根基層,攻堅克難,服務百姓”的感人精神。這精神的燈塔,薪火不熄,越發明亮。
一枚酥梨,一座城
“梨專家”“梨書記”“梨經紀”“小梨妹”……在梨鄉寧陵,隨處可見可聞“梨”元素,與梨產業相關的職業、人員、企業,都名中帶“梨”,讓人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中國酥梨之鄉寧陵縣的“梨文化”。
如今,寧陵不僅實現了“產好梨”的目標,還努力講好梨故事,做好梨文章。
被譽為“梨書記”的寧陵縣委書記蔡勇自豪地說,寧陵梨種植面積穩定在22萬畝,總產值超20億元,居河南第一、全國第四。
2020年被定為全國兩個“一縣一業”示范縣之一后,寧陵縣的梨產業科技顧問團隊中,有15個是國家級梨產業權威專家,他們讓22萬畝梨園“產好梨”,帶動梨農脫貧致富,讓寧陵成為果香四溢之城。
梨多量大,種梨、賣梨賺錢嗎?
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小梨妹”食品負責人張艷敏提供的數據最有說服力:僅在2022年最后兩個月,他們就銷售了500多萬元的梨深加工產品,去年全年銷售額突破了2000萬元。
2022年,寧陵酥梨市場價最高每斤賣到4.8元,全縣梨農直接增收近5億元。資深的“梨經紀”劉勤聚告訴記者一個“秘密”:去年最后一個月,石橋鎮的銀行存款增加了近2億元。
一個梨產業,帶動能力有多強?
如今,寧陵酥梨畝產近萬斤,梨農僅梨一項人均收入達2萬余元。一座座樓房、一輛輛汽車、一個個笑臉,就是酥梨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用發揮方面的最好證明。
以春賞花、秋采果為主要形式,寧陵縣連續舉辦十九屆梨花節、十六屆酥梨采摘節,每年吸引80余萬游客來寧陵觀光游玩,旅游、物流、加工、餐飲、民宿等綜合收入達10多億元。
為進一步提升梨果的科技附加值,鄭果所的科技專家還在不懈探索。如今,由鮮食到深加工,再到賣品牌、賣技術;由無貯藏條件到窯貯,再到現代化冷鏈保鮮貯運,一枚梨成了寧陵縣強縣富民的“密碼”。
如今的寧陵縣,正如現代豫劇《黃河故道梨花開》描述的那樣:“田成方,林成網,梨園猶如小林場,處處都是小康生活好景象。”
(本報記者 丁艷 王勝昔)
(作者:本報記者 丁艷 王勝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