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上午,由甘肅省人民政府、國家文物局、中央文史研究館、何梁何利基金會、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在敦煌研究院共同舉辦“樊錦詩星”命名、樊錦詩基金設立暨樊錦詩從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談會于甘肅敦煌舉行。
據(jù)“樊錦詩星”發(fā)現(xiàn)者,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和探測研究部主任、研究員趙海斌介紹,樊錦詩星于紫金山天文臺被發(fā)現(xiàn),其繞日運行橢圓軌道的偏心率為0.214,軌道傾角為20.114度,軌道半長徑為3.177天文單位,這就是說,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4.64億公里,繞太陽一周需5.66年。樊錦詩星在其軌道上高速奔騰前進,平均速度為每日141萬公里,相當于每秒16.3公里的速度繞日運行。樊錦詩星到地球的距離最遠可達7.27億公里,最近時只有2.24億公里。
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介紹,編號381323可解讀為:38年出生的江南女子,1輩子用心守護敦煌石窟,繼常書鴻,段文杰之后擔任敦煌研究院第3任院長,橫跨自然與人文科學2大領域,在文化遺產(chǎn)保護、研究、弘揚3個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
據(jù)悉,由何梁何利基金會設立的何梁何利獎旨在通過獎勵取得杰出成就的中國科技工作者,促進中國的科學與技術發(fā)展。“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為其最高獎項,為表彰獲獎科學家獻身科學事業(yè)的重大貢獻,經(jīng)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推薦,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同意為獲得該獎項的科學家命名。2020年樊錦詩先生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向國際天文聯(lián)合會申請,最終經(jīng)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準,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發(fā)現(xiàn)的編號為381323號小行星命名為“樊錦詩星”,從此,我國科學家樊錦詩先生的名字進入了宇宙星空,鑲上了太空星辰!
小行星的研究對于揭示太陽系的演化、生命的起源和深空資源的探測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今天我們對樊錦詩星的發(fā)現(xiàn)與命名,對今后該天體的研究、探測和應用起了前驅(qū)和開拓的作用。隨著未來空間探測的不斷發(fā)展,相信人們很有可能會登上太空中的樊錦詩星等小行星上去探索它的奧秘,開發(fā)其資源,使之造福于人類。
這顆滿載著樊錦詩先生光輝業(yè)跡的(381323)樊錦詩星將永遠閃耀在宇宙星空之中!
攝像:張雍
中國日報甘肅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