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國宣布將對鍺和鎵兩種廣泛應用于芯片和太陽能電池板等諸多產品的原材料實施出口管制。鑒于出口管制是國際慣例,中國此舉本應無可非議,但卻遭到美國強烈反對和別用有心地故意曲解,聲稱中國對鍺和鎵的出口限制將擾亂全球供應鏈。
美國商務部一位發言人稱,美國將與其盟友一起“解決這一問題,并增強關鍵供應鏈的彈性”。這顯然是典型的賊喊捉賊,因為沒有哪個國家能比美國對全球供應鏈造成更大破壞,要知道,對華肆意實施先進存儲芯片和芯片制造設備出口管制的,就是美國。此外,美國正在計劃限制中國使用美國提供的云服務,要求亞馬遜和微軟等美國云服務提供商在向中國客戶提供服務前,需獲得美國政府許可。
盡管中國是鍺和鎵的最大生產國,但諸如日本、韓國、歐洲和美國等國家和地區也在生產這些原材料。更重要的是,中國政府依法對鍺和鎵實施出口管制,僅是為了維護國家安全,而美國卻把這一合理舉動當作攻擊中國的武器,可以看出,擾亂全球供應鏈的,并不是中國。
盡管備受非議,但中國始終頂住壓力,致力于維護全球供應鏈安全穩定,尤其是在俄烏沖突、全球通脹、大宗商品持續高位的背景之下。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器”,積極與其他國家開展貿易,并利用其制造大國的優勢,向全球制造商提供了大量原材料和零部件。
自8月1日起,中國將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公正、合理、非歧視”的出口管制。有人對此感到擔心,是因為他們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此次出口管制的目標范圍有限,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有限。根據新規,只有八種鎵和六種鍺在出口時需獲批準,且部分中國廠商和其海外客戶已經開始著手申請審批程序。
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我們只有共同努力才能確保全球供應鏈安全穩定,而諸如充滿敵意的制裁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于人無益,于己不利。
本文譯自《中國日報》7月12日社論
原標題:Crucial stabilizer of global supply chains
出品:中國日報社論編輯室
編譯:曹靜 編輯:李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