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 江西彭澤5月28日電(巫發陽 袁昕 周為)“麥子黃了就是農民最忙碌的時候,也是我最開心的時候。”近日,江西九江市彭澤縣浪溪鎮的麥田一片金黃,站在麥浪里,60歲的農技員朱永勝總有種說不出來的自豪和喜悅。
滿腔熱血 扎進田間地頭當學生
朱永勝是彭澤縣浪溪鎮農業農村辦公室主任,自1983年參加工作以來,這已經是他在浪溪的第41個年頭了,從精壯的年輕漢子到兩鬢斑白的中年人,他把一大半人生奉獻給了這片土地。
圖為彭澤縣浪溪鎮農技員朱永勝(右一)正在麥田查看麥子生長情況。袁昕 攝
1983年,剛考入浪溪鎮的朱永勝懷著滿腔熱血一頭扎進田間地頭,和農民請教、向專家學習。憑借著一股沖勁,朱永勝天天往地里跑,向老一輩請教、向種田能手咨詢,但凡區縣有農技培訓,總能看到他的身影……后來,他逐漸掌握了農作物的生長規律和栽培要點,并把所學所知用到指導農民生產中去。
1997年,浪溪鎮發生了棉鈴蟲災害,幾千畝棉花受損,朱永勝一個人站在棉花地上望蟲心嘆,這也更加堅定了他做好一名農技員的決心。
第二年,他走遍了全鎮每塊棉地,再熱的天,也從不間斷。盡管盛夏的氣溫常常高達35攝氏度以上,光是站在地里就渾身直淌汗,但他依然堅持每天在棉地里工作10多個小時。統一品種、合理密植、測土配方施肥、統一防治病蟲害……在朱永勝“保姆式”科技服務的支持下,農戶從此不再“談蟲色變”。
不斷學習 掌握農業科技變老師
經多方考察論證,朱永勝認為利用直升機進行農作物統防統治,可以使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從人工地面防治變為空中防治,不僅能顯著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量,避免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超標,還能達到幫助農民增加收入的效果。
圖為彭澤縣浪溪鎮農技員朱永勝在田間地頭行走。袁昕 攝
2013年,為準確掌握直升機對水稻、棉花進行統防統治的相關技術數據,朱永勝每天早上五點半左右便來到田間地頭,查病蟲情況、防治效果,制定防治方案。經過他的精心組織實施,當年,中心示范片8000余畝水稻、棉花取得了畝均降低農藥及人工成本20%左右、提高產量10%~20%的成效。
為調整浪溪鎮的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朱永勝于2016年自費到湖北潛江實地考察學習稻蝦共作技術。學成歸來后,朱永勝指導農戶大力發展“稻蝦共作”產業,從2017年的2000畝增加到2024年的15000余畝,種養戶也從每畝收入300元增加到2000元-3000元。
扎根田野 帶來豐產豐收新希望
數年來,朱永勝曾榮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二等獎兩次,2017年榮獲全國最美農技員,2019年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十佳農技推廣標兵”,2022榮獲江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把一件事做好做精,對個人來講就是一種財富。”朱永勝告訴記者,以前總說農民種地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現在農村有了新農諺:“犁地不用牛,種地不跟耬,澆水不拿锨,噴藥不進田,收麥不帶鐮,曬麥不用場,賣麥不用忙。”
圖為彭澤縣浪溪鎮農技員朱永勝(左一)正在和農戶溝通交流。袁昕 攝
朱永勝解釋,得益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業科技創新,加上無人機、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推廣普及,農業技術工作者在百里之外就能遠程診斷農情、指導種管,讓農民有干頭、有盼頭、有奔頭、有甜頭。
“廣袤的田野承載了我的事業、我的夢想,未來我會繼續在這片田野上不斷鉆研,為更多農民帶來豐產豐收的新希望。”朱永勝說道。
像朱永勝一樣的農技員在彭澤縣還有很多。今年以來,彭澤縣農業科技人員、技術人員深入生產一線100余人次,全方位開展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試驗、示范推廣、技術研發和科技服務、指導培訓等方面工作,發放了種子、化肥等農資,并運用集中培訓、地頭講解、互聯網培訓等方式,培訓農戶300余人次,發放科技資料1000余份,持續助力彭澤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