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湘江,碧波蕩漾。
窯灣兩岸青翠滿綠,楊梅長虹連貫東西。
5月30日,隨著最后一片鋼箱梁焊接完成。由中交三航局承建的湖南湘潭楊梅洲大橋成功合龍,大橋主體工程全部完工,通車指日可待。
上午11時,楊梅洲大橋合龍儀式正式舉行。
湘潭市委書記劉志仁,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胡賀波,三航局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龔海出席儀式并致辭,三航局黨委常委、總會計師鄒強出席儀式。湘潭市委市政府、市人大主要領導及參建單位相關人員參加儀式。
劉志仁指出,大橋建設者要繼續發揚“團結奮斗、頑強拼搏、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精神,堅持“高規格、高標準、高效率、高質量”的原則,精心組織,埋頭苦干,科學施工,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湘潭建設再立新功。
龔海表示,三航局將繼續弘揚“三牛”精神,落實“四敢”要求,以一流標準、一流建設,優質高效地完成剩余施工任務。三航局將持續深耕屬地、建設湘潭,續寫新的故事、演繹新的篇章,為高質量交通助力建設現代化新湘潭貢獻三航力量。
此次合龍的楊梅洲大橋主橋全長1108米,設計時速60公里,為雙塔雙索面不對稱半漂浮體系混合梁斜拉橋。
楊梅洲大橋河西側索塔總高度181米,河東側索塔總高度181.68米,是湘潭市目前最高建筑。大橋“一跨過江”,主跨長達658米,鋼箱梁共53節,每節寬51.85米,由168根斜拉索錨固,是湘江目前跨度最大、寬度最寬的橋梁。
技術創新,解決吊裝偏移難題
楊梅洲大橋不對稱性體現在東西側邊跨主梁結構組合形式且長度不一致,對施工過程中索力的對稱性要求高,兩岸的不對稱性對合龍過程的變化規律把控要求高。
受晝夜溫差和日照角度影響,鋼箱梁在懸臂拼裝過程中線型狀態不規律動態變化,需在溫度恒定時段采集數據,并進行修正。同時,通過橋梁施工數字化監控系統、數字孿生建造技術虛擬建造,預測梁端安裝施工精度。
項目團隊總結經驗,成功申報局A類課題《超寬不對稱大跨徑雙塔雙索面鋼砼組合梁斜拉橋施工關鍵技術研究任務書》,為解決同類斜拉橋懸臂拼裝提供可復制粘貼的經驗模板。
精準監控,助力實現大橋合龍
楊梅洲大橋的順利合龍離不開技術上的創新突破,更離不開精益求精的測量團隊。
從鋼箱梁起吊到最終斜拉索張拉完成,三航局項目測量團隊在每個施工節點都需要對鋼箱梁及主塔的變形情況進行監測。監測過程中,測量員扛著儀器和腳架奔波于湘江兩岸和主塔之間的多個監測點間,往返長達10公里的測量線路無異于一場負重的半程馬拉松。
夏季日間溫度高,晝夜溫差大,鋼箱梁及斜拉索容易受溫度影響產生形變。與此同時,由于溫差變化,江面會泛起濃霧和不穩定氣團,會對儀器測量產生嚴重的折射,從而影響到測量精度。
為確保測量結果的準確性,三航測量團隊常常凌晨5點便出現在觀測點上。他們輔以全站儀、水準儀進行數據比對,在每施工完成3片鋼箱梁后就會進行一次24小時監測,確保鋼箱梁的線性控制及標高。團隊還在主塔塔頂設置了固定預埋棱鏡,以便監測主塔塔身的變形情況。
在持之以恒、數以千里的奔走努力下,楊梅洲大橋實現毫米級高精度合龍。
網格管理,保障全時全面安全
項目部構建“劃網格-識風險一定標準-錄信息-布點位-查風險-除隱患-促履職”管理路徑,結合八公司“黨建引領,抓實安全網格化管理”黨建專項活動開展,提升項目網格化安全管理能效。
依據現場作業特點,項目被分為9個網格,實現了項目部對工地管控的全面覆蓋,確保每個網格重點突出、責任明確,風險源差異管理。
項目部采用“智能喇叭+監控+一鍵聯通”信息化安全監管系統串聯9個網格,在面對大體積現澆箱梁施工、高處少支架拆除作業、鋼箱梁內有限空間等危大及超危大作業,嚴格執行“三令一審批一許可”制度,利用midas模型計算分析斜拉索索力、主塔和鋼箱梁的線型變化,實時保障現場生產安全。
雙塔架橋過江洲,楊梅彎月見飛龍。楊梅洲大橋建成通車后,將打通湘潭市岳塘區與西二環的快速通道,完善“一環兩路,六縱六橫”城市路網,為湘江兩岸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湘潭經濟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中國日報湖南記者站 鄒碩/黃祖剛 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