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欣
黎平山珍,芳名千里。
貴州黎平,位于貴州省黔東南州的一個縣城,素有“杉海糧倉油壺”、“侗族大歌之鄉”、“鼓樓之鄉”等美譽,侗族文化在這里發揚,侗族大歌從這里傳唱。同時,黎平也是紅軍十萬長征途中一個重要的轉折地,著名的“黎平會議”就在這里召開。
近年來,黎平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城,以創新扶貧工作方式,將扶貧資源精確集中,實現了14.43萬人脫貧,交出令人矚目的反貧困“成績單”。
“黎平縣扶貧攻堅主要得益于三大法寶,侗族民族旅游開發,紅軍長征文化保護傳承,自然環境生態建設。”黎平縣旅游開發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吳家賢說。
肇興侗寨村民在制作手工藝品(攝/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欣)
發揮民族旅游優勢共筑“財富聚寶盆”,鄉寨村民奔小康
夜幕降臨,侗寨中心舞臺的燈光亮起,寨里的老少演員走上舞臺,唱出一曲曲高昂動聽的侗族大歌,余音繞梁。
在貴州肇興侗寨,這出由當地侗寨村民帶來,名為“醉美肇興”的侗族表演,每晚都會上演,為前來侗寨旅游的游客呈現出精彩侗族歌舞文化。
“在侗寨,發展旅游是保護和繼承侗族文化最好的方式,我們在傳遞侗族風味的同時,也在對自己的文化進行復習。”肇興鎮主任科員干部陸昌華告訴記者,自2012年起,肇興通過融資、貸款等方式共投資4.5億元進行45個相關旅游項目建設,為發展侗族文化旅游打好基石。
旅游的發展改變了肇興侗寨居民的生活,陸昌華本人就是受益人之一。
陸昌華的岳母家有4個勞動力,在侗寨發展旅游產業之前,他們基本靠種地為生,自給自足,每年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左右。
21世紀初,旅游產業逐漸在侗寨發芽,陸昌華岳母一家在侗寨中開設了民宿旅店,一下解決了家中的2個勞動力。2012年——2013年左右,政府部門對肇興侗寨的旅游開發進行規范式管理,陸昌華岳母家的另外兩個勞動力也有了新出口。“現在他們每人的年均收入比之前翻了近8倍。”
當地村民陸振才在接受記者采訪
對于69歲的侗寨村民陸振才來說,“基本生活得到改善才是最實在的。”
“街道全是泥濘,解放鞋在這里特別不耐穿,很快就壞了。”13年前侗寨中的光景,陸振才至今歷歷在目。
那時候的陸振才一家,靠種植水田和茶油為生,每月收入100元左右,只能管飽。陸振才說,他怎么也不會想到,有一天侗寨的道路會變得那么平坦漂亮,自己能在家中看上電視,小孩能玩上電腦。
“這一切都得益于旅游的發展,讓我們能過上好日子。”如今,陸振才和老伴在侗寨中開了一個售賣手工藝品的小店,每月收入少則1000元,多則5000元。
陸振才說:“侗寨發展旅游業讓大家的日子越過越悠閑,很多老人平時沒事都會在鼓樓下唱唱歌,幸福感得到了很大提升。”
記者了解到,2015年肇興旅游接待游客78.99萬人次,景區門票收入達781萬元,旅游綜合收入6.32億元。2015年,肇興侗寨5000人口中已有1500人從事旅游工作,人均年收入在9600到12000元不等。
黎平會議會址(攝/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欣)
用紅軍長征文化鍛造“文化雙股劍”,紅色精神得傳承
很多人熟知黎平,是因為它是“侗族之鄉”,除此之外,在紅軍長征歷史上,黎平的名字也有所留存。
位于黎平城中的翹街,在當地有一個接地氣的別稱“紅街”。上世紀30年代,中國工農紅軍三次過黎平,并在此召開了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該會議也是以遵義會議為偉大標志的系列會議中的第一次會議。
“黎平會議”會址,就位于翹街上。
早在1995年,“黎平會議”會址就被共青團中央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老一輩的革命先烈在這里留下了很多重要的紅色文化財富,我們有責任去保護和傳承。”黎平會議紀念館館長易同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到,過去,他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黎平會議這么重要,為什么沒有一個紀念黎平會議的紀念館。”
2004年,易同軍就有了要建立黎平會議紀念館的想法。他從2006年正式開始策劃,一路得到了國務院辦公廳、中宣部黨史研究室、中央及地方眾多部門和專家的支持。2009年12月18日,黎平會議紀念館在“黎平會議”會址對面正式落成,易同軍被聘用為館長。截止目前,該紀念館館內藏有珍貴的歷史照片300余幅、實物100余件,成為當地發展紅色旅游的又一亮點。
游客在參觀黎平會議紀念館(攝/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蔣欣)
易同軍介紹,從2009年建立至今,紀念館已接納近400萬游客,年平均30萬游客。易同軍說,黎平會議紀念館一直堅持三個宣傳宗旨。一是弘揚和傳承長征精神,二是把黎平會議的歷史和中央紅軍長征在黎平的歷史完整展示給大眾,三、將紅軍長征在黎平十天的故事講述給受眾。“很多外來游客在參觀過后都表示很有收獲。”
建設黎平會議紀念館,對于黎平當地老百姓來說也十分受益,很多人前來參觀學習。易同軍稱,過去,紅軍長征在黎平的歷史只是人們口口相傳的故事,而今紀念館為這些故事提供了“好的歸宿”。
易同軍說:“黎平會議是紅軍長征史上重大轉折的開始,很多當地老百姓在外出求學,打工,前往部隊當兵等人生重要轉折點時,都會來看一看,沾一沾偉人們的精神氣。”
在易同軍看來,黎平脫貧致富的三個法寶中,民族文化是特色,紅色革命精神是根本,生態環境建設是目標。“黎平想要發展得更好,三個法寶缺一不可,需共同推進。”
黎平風光
立足保護自然打造“生態玉凈瓶”,綠水青山可持續
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舞活“產業鏈”。隨著黎平縣的城市開發工程日新月異,旅游產業的發展,保護生態環境留住綠水青山,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黎平縣面臨的又一大課題。
記者在黎平縣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獲悉,過去5年,黎平縣大力開展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完成營造林面積75.78萬畝、綠化美化面積10.8萬平方米,有效管護生態公益林182.19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1.7%,高于全州9.7個百分點。
此外,黎平縣還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40個,完成減排項目25個,成功創建州級以上生態鄉鎮3個、村7個。全縣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100%,飲用水源和出境斷面水質達標率保持100%,主要河流水質達到或優于國家標準,先后獲評“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中國生態魅力縣”。
縣長肖凱元稱,2016年,黎平縣將加大實施“天藍、山綠、水清、地潔”工程,深入實施綠色貴州建設行動計劃,實施交通廊道綠化美化工程,新增營造林18萬畝以上。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黎平縣還圍繞大健康,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將荒山變成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截至2015年,建成茶園26.9萬畝,油茶25.3萬畝,中藥材8.5萬畝,優質米20多萬畝,帶動8萬戶20余萬群眾增收致富。全縣規模以上企業26家,州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58家,增加農民就業崗位,拓寬了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本報貴州9月6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