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槐花落在北京西直門外南路上,點綴著青灰的機動車道、深紅的自行車道和棕色的人行步道。
路上車流不多,偶有公交車穿梭而過,快遞車停在路旁的高樓下,那幾棟高樓穿著閃亮的玻璃外立面,樓前豎著旗桿,白領們背著電腦包在玻璃大門下穿行。在光鮮的樓宇間,還有片小廣場,灰色光滑的大理石地磚鋪在上面,周邊居民推著嬰兒車在廣場樹蔭下納涼。
南臨金融街,北接中關村,800米長的西直門外南路及兩側樓宇,如今是國家級金融科技示范區。
就在五年前,這里還是另外一番風貌。2017年11月30日,隨著路盡頭最后一家東鼎服裝批發市場正式閉市,西直門外南路兩側區域正式告別了“動批” (即動物園批發市場)時代。
“動批”曾是中國北方地區最大的服裝批發集散地。從2015年起,歷經兩年多的疏解騰退工作,12家服裝市場遷走,舊樓迎來改造。如今東鼎批發市場已經改名京鼎大廈,大堂前臺用純白的石貼面裝飾,電梯前立著刷卡閘機,有保安值守。而最先騰退的天皓城批發市場,已經掛上了“中關村西城園”的牌子,創造的稅收額或達到過去整個“動批”的規模。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時提出“四個中心”(即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并要求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他還提出,要調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優化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特別是工業項目選擇,突出高端化、服務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有效控制人口規模,增強區域人口均衡分布,促進區域均衡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226講話”之后,北京堅定有序推進非首都功能疏解,尤其在近五年,疏解后的高質量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
“五年來,我們堅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新突破。”2022年6月27日,中共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開幕,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蔡奇作報告時指出,一大批一般制造業企業、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有序退出,拆除違法建設超2億平方米,北京城鄉建設用地減量110平方公里,實現了城六區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標。
北京成為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而“減量”留下的空間,讓更多高科技、綠色低碳的產業進入,令北京的經濟保持持續增長,在2021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萬億元大關。北京的城市面貌改善了,天空變藍,河流變清,小微“口袋公園”和城市森林遍布,河邊露營和戶外活動成為新時尚。
疏解“動批”,騰退35萬平方米建筑空間
在北京西二環附近,以西城區北展地區、德勝地區、廣安地區和海淀區北下關地區、中關村大街沿線區域為主體,規劃了中國首個以金融科技為產業主題的國家級示范區——北京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創新示范區(下稱金科新區)。而西城區北側的原“動批”區域,正是金科新區核心區。這片區域共計0.67平方千米,主要包含西直門外南路兩側12個服裝市場騰退后,留下的35萬平方米建筑空間。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下稱新版北京城市總規)于2017年9月29日公布,確定了北京“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空間布局,將東城區和西城區規劃為“首都功能核心區”,建設政務環境優良、文化魅力彰顯和人居環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區。
西城區北展地區建設指揮部環境秩序處負責人劉杰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動批”市場順利疏解,為西城區落實新版北京城市總規、實現區域功能轉型提供了近35萬平方米的寶貴空間,這在核心區是少見的。
要打造高品質街區,先要做減法。劉杰介紹,在金科新區的核心區域,重新進行了交通組織規劃,將過去是單行道的西直門外大街南路,變成了雙向行駛車道,還打造了1.6公里的閉環慢行步道。
而在這片“寸土寸金”的街區里,為了提高環境品質,原眾合市場和原天和白馬市場加建部分也被征收拆除,一片本是高樓的長方形地塊空了出來,鋪上了大理石地磚,成為街區的中心廣場,同時也是“留白增綠”的代表。
在劉杰看來,如今金科新區核心區域的靜,與過去“動批”的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早在2011年,他就擔任西直門地區綜合治理辦公室(下稱綜治辦)主任。
他回憶,十多年前,互聯網上曾有北京環境狀況的排名,當時網友投票選出“動批”是北京環境狀況最差的區域之一,因此街道牽頭,由西城區派干部,成立了綜治辦,辦公室成員都是精兵強將,包括公安干警、交通民警和城管人員20余人。
“綜治辦成立時要那么多人,可想而知‘動批’這個區域管理起來有多難。”劉杰說,當時“動批”作為北方最大的服裝批發市場聚集地,前去批發衣服的商戶來自東北、華北、西北,甚至華中地區,不僅衣服價格便宜,“100塊錢就能買一身”,而且還是國際時裝流行的前沿,在韓國的“東大門”和日本的時裝產品,不出一兩周就能在“動批”淘到。那里除了是巨型的服裝集散地,還緊鄰北京市動物園和天文館,旅游資源豐富,“這個區域并不大,但在節假日高峰期的時候,每日人流量能達到十五六萬人”。
“動批”的12家商場,最初也只是馬路邊的小攤,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由于沒有包括庫房在內的配套設施,就令周邊的居住環境迅速惡化。“市場里的攤位‘寸土寸金’,考慮到利益最大化,攤主就把配套設施全都擱在市場外。”劉杰說,在周圍的居民小區里,服裝批發從業人員租住的房子,同時也滿滿當當塞滿了貨物,“人貨混居,安全隱患非常大。”
在“動批”服裝市場的繁榮背后,周邊居民卻不堪其擾,經常去政府部門投訴,還有人大代表對“動批”擾民的情況提交議案。
“黑出租”“黑物流”和防火隱患也很突出。“當時大街上沒法看,執法人員非常疲憊。”劉杰說,街道上到處都是招徠客人的黑車,到了晚上10點,被允許進城的大貨車就直接把貨物堆在馬路上,直到早上市場開門,再由攤主“螞蟻搬家”將貨物運入商場,商場內消防通道被大量擠占,“墻邊掛個架子就可以賣貨,到攤位都是鉆進鉆出”。
2013年,劉杰從綜治辦調入剛剛成立的北展地區建設指揮部(下稱指揮部)。“當時就開始琢磨疏解這事兒。”他說,但起步階段“確實非常難”。官方數據顯示,“動批”有12家商場,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攤位1.3萬個,從業人員4萬余人,但劉杰認為從業人員數據被低估了。
“有的攤位位置好的話,幾平方米的攤位能租給幾家同時運營。”他認為,除了攤位的導購和老板,再加上物流、交通,餐飲以及其他服務人員,相關人員應當遠遠不止4萬人。
為了降低核心區的“四個密度”(即人口、建筑、商業、旅游密度),2020年8月公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指出,到2035年核心區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170萬人左右,到2050年控制在155萬人左右,常住人口密度由現狀2.2萬人/平方公里下降到1.7萬人/平方公里。到2035年,核心區地上建筑規模控制在1.19億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穩定在1.1億平方米左右,其中老城地上建筑規模穩定在6250萬平方米左右。到2035年,核心區地下空間建筑規模控制在2300萬平方米以內。
但疏解并不容易。“沒有一家的樓宇資產是西城區的。”劉杰說,西直門外南路兩側的樓宇產權背景多樣,“有央產的、有市屬的,還有民營的,非常復雜。”這些產權方將樓租給民營的市場主辦方,后者作為“二房東”,再開發出攤位租給服裝批發從業人員,“不止出現了層層轉租的混亂現象,市場主辦方對市場也是非常粗放的管理,幾乎不提供服務與保障,攤位之間非常密集。”
最初,指揮部提出了“轉移、調整、撤并、升級”的八字方針。“就希望改善環境品質。”劉杰回憶,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發表“226”講話后,北京市領導多次前往“動批”調研,疏解效率也變得高了起來。
2015年1月11日,作為疏解的第一仗,“動批”角落約1萬平方米面積的天皓城批發市場閉市,同時引入了中關村西城園、寶藍金融創新中心等業態。到了2017年11月30日,隨著12家市場中最后一家東鼎服裝批發市場的關閉,標志著“動批”疏解騰退工作正式完成。
原四達大廈,是“動批”區域市場最多的樓宇之一,面積約6萬平方米,曾“蝸居”5家服裝批發市場。這座大廈正對北京市動物園,下接公交樞紐站。如今大樓新修了玻璃覆蓋的外立面,陽光通過落地窗照進大樓的白色內飾,顯得寬敞通暢。這里也是金科新區的重要樓宇,擁有了新的名字“新動力金融科技中心”,為多家金融科技企業提供明亮的辦公室。
在新動力金融科技中心二樓,有大門直通風景平臺。平臺下面是西直門外南路,對面是原眾合市場及原天和白馬市場拆除后重修的小廣場,在廣場兩側,一邊是原天和白馬市場大樓改造后,已經更名的北礦金融科技大廈,由中鋁集團的金融科技板塊入駐,另一邊是原萬容市場和原世紀天樂市場所在的商務寫字樓。高樓下面的商務部分,已經經過改造,轉型為奇安信企業安全集團總部樓宇,而高達20層的寫字樓部分,如今正在進行外立面翻修,未來將轉型為北京金融科技中心,引入科技、金融、人工智能、智庫等符合區域功能定位的產業。
劉杰說,當“動批”的商戶都更新成金融科技企業后,創造的價值也翻了幾番,原來“動批”一年創造的稅收收入也就6000萬左右,但現在僅是1萬平方米面積的原天皓城市場所在樓宇,里面的企業創造的稅收就達到此前整個“動批”的價值。
專項行動,拆除違法建設超2億平方米
2017年,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新版北京城市總規落地實施,北京市政府出臺了《關于組織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2017-2020年)的實施意見》。
意見包括10方面工作內容,分別是拆除違法建設;占道經營、無證無照經營和“開墻打洞”整治;城鄉結合部整治改造;中心城區老舊小區綜合整治;中心城區重點區域整治提升;疏解一般制造業和“散亂污”企業治理;疏解區域性專業市場;疏解部分公共服務功能;地下空間和群租房整治;棚戶區改造、直管公房及“商改住”清理整治。
北京成為全國第一個提出減量發展的城市。2017年以來,北京已經拆除違法建設超2億平方米,城鄉建設用地減量110平方公里。
2021年2月5日,北京市又發布了《關于“十四五”時期深化推進“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十方面25項任務,突出了提升導向、民生優先、難題破解、分區施策和共建共享。
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工作辦公室(下稱疏整促專項辦)設在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疏整促專項辦的一個職能,就是統籌協調,聯動多個部門共同推動解決重點難點問題, “聽到老百姓的哨聲,各部門就要聞風而動,大家擰成一股繩,解決老百姓‘急難愁盼’的問題”。
比如在疏整促專項辦和市區多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海淀和昌平區交界處沙陽路出入口“堵”了七年后終于在2021年9月18日建成通車。
京新高速北京五環路至六環路段在2014年通車時,京新高速與沙陽路段連接處的匝道未完成建設,導致高速北側出入口遲遲未開放。沙陽路周圍,密集住著4萬余人,他們中有部分是當地居民,還有幾個大型企事業單位的員工,包括當時京北鋼材市場的從業人員。
沙陽路承載了這些人的出行,上下班高峰期十分擁堵,而與沙陽路平行,相距不到兩百米的京新高速,本是為了緩解交通壓力,但聯通兩路匝道的缺失,居民仍需繞行京藏高速路及北清路。當地居民說,據估算,匝道開通后,自己可少堵車20分鐘,還能每天節省10元高速費。
周邊居民對開通匝道的呼聲強烈,有北京市人大代表多次就京新高速沙陽路口開放問題提出建議。匝道為何沒有建成?2019年6月,疏整促專項辦實地調研后發現,在本應修建匝道的地塊,有一座已被征收的廠房仍未拆除,而早先修建京新高速時,盡管沙陽路連接口未能建成,但為了盡快實現通車而完成驗收, “留了一兩百米的尾巴”。
位于海淀區和昌平區交界的這個“尾巴”遭遇了“公地悲劇”。這座廠房處在兩區交界處,因對補償不滿,當時正在走司法程序。此外,“跨界”路燈的更換、旅游標識、樹木伐移和地下的管線,“都不是一個部門能說了算的”。
比如,海淀地界的路燈歸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管,而昌平的歸區城市管理委管,旅游標識在海淀界內,歸旅游部門管,樹木要協調市區園林部門按規定伐移,在路下面還有通信光纜,涉及市通信管理局和運營商。
疏整促專項辦接手后,首要工作是在海淀區和昌平區勘界,確定歸屬問題。此后由于廠房拆遷涉及司法,還進行“府院聯動”,在保證司法公平的前提下,推動法院加快此案的辦理流程,此案兩審審結后,在執行階段廠房被拆除。
廠房拆除后,市區兩級各個部門上手,依法報批處理燈桿、旅游標牌、樹木和通信光纜的問題。“在這些拆改移過程中,海淀區主動‘向前一步’,承擔了相關費用。”這位負責人說,在工作過程中,“前后共召開了8次協調會、赴現場實地調研5次。”
2021年9月18日,經過兩年的協調,這條匝道正式建成通車。
除了解決市民的“急難愁盼”,疏解非首都功能也是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舉措。“京北鋼材市場”同樣在橫跨兩區的沙陽路區域,這家市場占地橫跨兩區,暗訪發現,這是一個鋼材集散中心,鋼材主要來源自河北等地,在北京中轉后銷往全國各地。
疏整促專項辦相關負責人說,在決定是否疏解之前,他們對鋼材市場進行了調研,發現符合政策中對要疏解的“區域性批發市場”的業態,屬于非首都功能。并且里面的鋼材主要銷往外地,對北京市場供給的占比不大。
總體看來,疏解京北鋼材市場對環境的提升大有裨益。暗訪時他們發現,白天在沙陽路上,停著許多載重型大貨車,這些都是給鋼材市場運貨的車,由于北京白天對大貨車上路進行限制,這些車只能在夜間才能運輸,“大貨車排量很大,這么多車上路運輸,造成了許多污染”。
此外在京北鋼材市場周圍,衍生了廢品產業鏈,這些小商家回收鐵屑、鋼材末和廢舊鋼材,沒有正規廠房,屬于小散亂型企業,進一步造成了沙陽路的擁堵。
京北鋼材市場所占用的土地,與規劃用途不符。疏整促專項辦會同市商務部門,聯合海淀和昌平政府相關部門,要求疏解該市場,將土地恢復規劃用途。在2019年下半年,京北鋼材市場完成疏解,并進行了綠化。
《2017-2021年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綜述》(下稱《發展綜述》)顯示,2017年以來北京累計退出一般制造業企業1871家,疏解提升區域性批發市場和物流中心640個。常住人口自2017年以來逐年減少,2021年末為2188.6萬人,比2016年末減少6.8萬人。
北京也嚴控非首都功能的增量。2015年、2018年和2022年,北京市三次修訂完善《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目錄實施七年多來,北京市不予辦理新設立或變更登記業務累計近2.4萬件。其中采礦、制造、農林牧漁、批發零售業從嚴調控,其能源消費總量持續下降,占比從2013年的25.3%下降至2020年的21%,而科技、商務、文化、信息等高精尖產業新設市場主體持續增加,占比從2013年的40%上升至2021年的62%,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由2013年的21.6%上升至2021年的27%。
根據《發展綜述》,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區強化政務、文化功能,2021年末常住人口占全市的比重由9.7%下降到8.3%,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平均人數較2018年高點下降10.9%。中心城區(也稱“城六區”)常住人口占比下降7.5個百分點,區域集中了全市九成以上的高技術服務業和文化產業,GDP占全市的比重超七成。
資深城市戰略與產業發展專家、北京和城咨詢有限公司合伙人唐黎明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北京加強“四個中心”建設有許多創舉,其中將老舊工廠改造為城市文化公園,有助于發展文化中心,而為了發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在懷柔、昌平和中關村分別建設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中關村科學城,將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等科研機構進駐。
此外,將東城區和西城區建立為首都功能核心區,保障了政治中心的政務運作,而“第二使館區”和一些大型會議會展中心的建設,也突出了北京作為國際交流中心,承擔重大外事外交活動的功能。
引導承接,首批35個市級機關順利遷入
早在2004年,北京印發2004~2020年的城市總體規劃時,首次提出疏解城區過于密集的人口,并定下了到2020年人口的調控目標。
2011年出版的《北京中心城人口疏解與新城發展機制研究》記載,北京城人口以及教育、醫療和文化資源,都過度聚集在中心城區,包括93%的高校、幾乎全部的重點小學和超過八成的一級一類幼兒園,92%的三甲醫院,78%的博物館,以及89%的藏書量。
疏解過于集中的人口和資源,是全球大多數現代化城市都要歷經的道路。在我國香港地區,上世紀70年代初,港九地區作為香港的中心城區,僅占全港面積的12%,卻容納著85%的人口。這也造就了嚴峻的住房問題,1972年香港開啟“十年建屋計劃”,在中心城區之外的新市鎮為居民建造廉價的公屋。這一舉措確保了新市鎮的居住規模,此后隨著配套設施和公共交通的健全,集中在中心城區的人口流入新市鎮,香港獲得了均衡發展。
美國在上世紀50年代也曾有六成的居民集中在中心城市,但在1970年,美國郊區人口首次超過了中心城市人口,這背后既有制造業、零售業大規模向郊區遷移的原因,也有郊區的教育、文化、交通等基礎設施,以及住宅政策向郊區傾斜的原因。美國新城建設的典范是里斯頓新城,這座新城有合理的規劃布局,通過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帶來高素質人口聚集,并且有多種住宅形式的建設留住居民。
根據新版北京城市總規,實施人口、建筑規模雙控,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在2035年要減少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人隨功能走,人隨產業走。”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楊宏山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城市是優質公共服務資源的集聚地,城市各方面的服務配套齊全,人才能住得下,然后形成磁場效益,吸引更多企業,政策引導只是一個推力,還要靠承載地的拉力,兩者共同作用。
作為“一體兩翼”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包括正在建設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以及位于河北的雄安新區。
據疏整促專項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中心城區被疏解產業的去向,大多數由市場自主選擇。政府有序推動引導向北京城市副中心遷移的,包括醫院、學校和部分國有企業。目前已有6家北京市屬國有企業正遷往城市副中心,其中首旅集團總部已經正式落戶北京通州文化旅游區,其總部大廈預計今年底動工。
醫療方面,目前已有一批(15家)中心城區的醫院向外布局建設分院。其中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區的積水潭醫院,在去年拆除了醫院的新北樓,這棟高樓在上世紀80年代建成后,遮擋了游客站在后海銀錠橋上觀賞西山景觀,令“燕京小八景”中的“銀錠觀山”不復存在,此次拆除令歷史景觀得以重現。
此外,積水潭醫院也在昌平區的新龍澤和回龍觀區域建設了分院,降低了中心城門診床位的數量,也令醫療資源更加均衡。
據了解,目前核心區三級醫院床位累計疏解2200余張,2021年核心區三級醫院外地患者較2019年同期減少約186萬人次。而在教育方面,北京電影學院、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等高校的新校區已經如期投入使用。
北京城市副中心則提供了基礎設施和優惠政策。今年初北京市印發的《關于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顯示,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已經完成行政辦公區二期及配套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引導與行政資源密切相關的其他社會服務機構遷入。
一批央企二三級企業、市屬國企、民營企業及跨國企業總部等優質資源落地城市副中心,北投集團、首旅集團、華夏銀行、北京建筑設計院、市保障房建設投資中心、北咨公司新辦公樓2022年上半年實現全部開工。
根據上述實施方案,搬遷至城市副中心的國有企事業單位辦公場所用地需求將獲得保障,符合城市副中心發展定位的國有企事業單位,在疏解至城市副中心時,允許其新建或購買辦公場所;符合劃撥條件的,可以劃撥方式供應土地;原國有土地使用權被收回的,經批準可以協議方式按照規劃建設用地標準為原土地使用權人安排用地,所收回的土地由屬地政府依法安排使用。
據了解,近五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累計實施市區兩級重點工程項目達563項,投資近5000億元,“十四五”期間還將繼續保持每年千億元以上投資規模。
此外,在重大項目方面,行政辦公區一期建設完成,首批35個市級機關順利遷入,二期也已經啟動建設。大尺度綠化方面,規劃面積約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是城市副中心的點睛之筆。城市綠心內正在建設的“三大文化建筑”,包括劇院、圖書館、博物館,已實現主體結構封頂,未來將成為市民打卡新去處。
根據2018年12月公布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承接中心城區40萬~50萬常住人口疏解,其常住人口總規模控制在130萬人以內,就業人口規模控制在70萬~75萬人,人口密度控制在0.9萬人/平方公里以內。
對于副中心的建設用地的開發,規劃指出,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11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城鄉建設用地實施的平均拆占比約1:1,通州區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275平方公里左右,平均拆占比約1:0.8。這意味著“邊拆邊建”。
唐黎明指出,城市副中心的定位是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這令其整個發展方向有了較大的變化,“原來的通州區以居住為主,房地產業為核心,定位為城市副中心以后,要聚焦‘3+1’主導功能定位,即行政辦公、商務服務、文化旅游+科技創新”。
她說,如今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在城市建設框架方面,已經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未來五年需要引入符合“3+1”主導功能定位的各類企業,“比如環球影城開放之后,要帶動周邊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行政辦公區建好之后,可能會吸引很多智庫研究機構的入駐,以發展智庫經濟,這些新項目的建設,都會帶動城市副中心整體的產業轉型”。
而對于位于河北的雄安新區的建設,楊宏山指出,盡管已經有高校提出在雄安建設新校區,一些央企也計劃將總部遷入雄安,但仍有待中央出臺相關政策,引導面向雄安的疏解。
“中央出臺政策也要有前提,那就是雄安新區要具備承載功能,當承載功能還未形成,高素質人才來了也留不住。”楊宏山說,對于從北京疏解到雄安的單位從業人員,應當為他們提供與北京相似的居住條件,子女教育條件,醫療條件,以及往返北京便利的交通,這樣才能吸引高層次人才流入雄安。
楊宏山還指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其目的在于推動北京高質量發展,疏解掉高能源消耗的產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要以產業發展規劃作為引導機制,用行政指導加上市場手段,來促使相關產業轉型升級,淘汰落后產能,而不是強行規定哪些人能留,哪些人不能留。”他認為,不能專門針對具體的人群做文章,要用經濟手段來調節,促進高質量發展,“雖然某個產業被疏解了,但是勞動力還可以轉到另一個產業里去”。
留白增綠,新增城市休閑公園190處
在減少違法建設歷史存量的同時,未來還要控制增量。2019年4月28日,修訂后的《北京市城鄉規劃條例》(下稱新《條例》)正式施行,新《條例》明確減量發展理念,規定城鄉規劃實施應當按照減量提質的要求,建立城鄉建設用地減量、增減掛鉤、綜合平衡的實施機制,鼓勵對存量建設用地和存量建筑進行更新改造。
新《條例》給基層賦權,要求鄉鎮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應當對轄區建設情況巡查,發現違法建設行為應當予以制止并依法處理。新《條例》還提高了違法成本,對實施后新產生的違法建筑,將強制拆除或者回填費用、安全鑒定費用、建筑垃圾清運處理費用以及相關物品保管費用由違法建設當事人承擔。
疏整促專項辦有關負責人說,新的政策法規建立巡查制度,對違法違規行為治理提供了政策法規依據,有助于進一步改善城市秩序, “在城市違法違規行為的治理過程中,更多的要依靠共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要與市民一同維護建設成果”。
違法建筑拆除后,空出來的建設用地,為了避免揚塵,過去這些尚未開工的閑置用地都覆蓋綠網,為拓展綠色生態空間,北京啟動了“揭網見綠”專項行動,疏整促專項辦會同市園林部門研究,“臨時綠化”比蓋綠網效果更好,成本更低,總體效益更好。
2021年8月10日,《北京城市“揭網見綠”簡易綠化技術指南》公布,其適用于拆違、棚改、重大項目建設等拆除騰退的、現狀地表裸露或苫蓋綠網、近期無項目建設或利用計劃的地塊,規劃用途為非綠化、非復墾用地,不含在施工地,原則上一年內無利用計劃的裸露土地需全部揭除綠網,實施簡易綠化。除此之外,北京還對符合“留白增綠”“戰略留白”條件的土地制定了相應的綠化政策。
在北京大興區榆垡鎮的永定河畔,通往大興國際機場的公路旁,有一片種植了樹木和花草的“綠色連廊”。就在兩年前,那里還是被綠網苫蓋面積達23380平方米的荒地。
大興區園林局規劃科科長李輝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那個地塊是大興修建機場時,有待建設的周邊地塊,在規劃中本就是承擔道路旁綠化的功能,但由于建設進度問題,長期荒蕪。而在去年實施“揭網見綠”專項工作后,荒地的綠化獲得重視,周遭環境得到改善。
李輝和她在園林部門的同事曾測算出,對地塊進行簡易綠化,成本比覆蓋綠網更低。她說,綠網差不多三四個月就會破碎,殘留物很少得到清理,就會被直接覆蓋新的綠網,“成本是周而復始的,生態效益也不好,”而揭掉綠網之后,只需要撒上草籽,就可以實現簡易綠化,“荒地變成草地后,從春季到深秋,草都能覆蓋,維護成本很低,生態景觀效果也很好”。
根據地塊性質的不同,揭網和見綠的方案也不同,有些尚未開發的園林用地,就會實施永久綠化;有的是曾被違建占用的耕地,就會啟動復耕;而對于幾年后才會開工的建設用地,就用撒草籽或草花籽的方式進行臨時綠化。
花草的種植要遵循時節。李輝說,今年初夏,大興區就對885.67公頃的土地實現了揭網見綠,超額完成了全年的任務。目前大興區的存量任務還有將近600公頃。未來,隨著城鎮化的進程加快,等待開發的建筑工地還會新增,因此她希望土地開發者能有“撒草籽”的新理念,意識到可以用生物覆蓋的方式代替綠網。
截至2021年底,北京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4.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6.6平方米。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主任張維在今年初介紹,北京城市近年來“肺功能”更加強健,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地更綠了。2021年PM2.5年均濃度創下北京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優;河流水質不斷提升,五大河流實現全線水流貫通入海;規劃面積約30平方公里的溫榆河公園將成為中心城區最大的“綠肺”。
他還介紹,新總規實施以來,北京全市建設了城市休閑公園190處,小微“綠地口袋”公園460處,還有52片的城市森林,應該說全市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大幅上升,“原來編規劃之初是67%,現在已經提升到87%,應該說市民朋友們觸手可及的綠地越來越多,綠色獲得感不斷增強”。
楊宏山認為,盡管從北京中心城區單位面積的人口承載量來看,還沒有達到美國紐約曼哈頓這類地區的人口集聚程度,但中央政務功能是首都北京的首要功能,在新版北京城市總規中,也強調中央政務功能的運行直接關系到“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問題。
他說,“中央政務功能的布局要與邁向‘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建設大國首都目標相適應,形成政務活動運行高效、安全萬無一失、環境優美和諧、配套優質完善、形象莊重典雅的中央政務環境。”
楊宏山還表示,減量并不意味著北京不再重視經濟發展,而是選擇更加“高質量”的發展方式,“在近幾年的城市GDP排名中,北京和上海一直穩居前兩位,所以即使是面對大的騰挪,北京的經濟仍然是要發展的”。
楊宏山提出,北京也要有可持續的財政收入,這樣才能保障首都核心功能和一流政務環境的維護。因此,北京將著重發展占用資源較少,但高價值的高精尖產業,比如在2021年9月注冊成立的北京證券交易所,而在懷柔科學城和未來科學城,也將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地,互聯網獨角獸企業也貢獻良多,比如字節跳動、京東、小米。
“疏解什么產業,不疏解什么產業,其實也是動態探索的過程。”唐黎明說,北京市動態完善實施新增產業禁限目錄,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更加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