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1935年9月17日,在南開大學新學年“始業式”上,校長張伯苓向學生提出著名的“愛國三問”。彼時,東三省已然淪陷于日寇之手,中華大地山河破碎,國家和民族處于積貧積弱、一窮二白的境地。面對內憂外患,無數年輕學子心懷報國之志,一邊學習知識技能,一邊樹立遠大理想,前赴后繼地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戰爭年代,青年淬煉剛毅堅卓的愛國情懷,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初心不改,正是對這“愛國三問”的響亮回答。
9月21日,2024“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在南開大學舉行?;顒友埶颊n教師、南開大學師生代表、奧運冠軍、文化名家、平凡英雄、青年榜樣、國際友人等,通過“思想性+藝術性+技術性+傳播性”的創新形式,同上一堂網上網下大思政課,啟迪激勵新時代青年以實際行動回答好“愛國三問”,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力量。
如何用好我國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上好更高水平的“大思政課”,關乎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我們要建設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必須以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為根本保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根本目標,以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現代化為基本路徑,以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為核心功能,最終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p>
更高水平的“大思政課”,要明確教育的目的。1919年,南開大學創建伊始,張伯苓就曾寫道:“教育目的,不能僅在個人。當日多在造成個人為圣為賢,而今教育之最要目的,在謀全社會的進步?!睆谋举|上看,教育不僅是對受教育者個人的成就,也是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培養其所需要的優秀人才。新時代,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從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戰略需要出發,牢牢把握時代方位。在這一進程中,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
更高水平的“大思政課”,要以實踐引導青年。在思政教學中,沒有不來源于實踐的理論知識,也沒有不需要理論指導的實踐鍛煉。對尚在校園的年輕人而言,只有通過身體力行的實踐與社會現實“親密接觸”,才能對國家的現狀、時代的脈搏有所實感,進而對書本中的道理和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領悟。全國教書育人楷模逄錦聚年輕時種過地、做過工、當過小學教師、創辦過鄉村中學,他常說:“經濟學家不應只做從書本到書本的教書先生,應當一生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直到近年,他依然以年邁之軀帶著學生深入基層一線。以逄錦聚為榜樣,教育工作者還應努力將思政教育貫通融入實踐,引導并幫助當代青年扎根腳下的土地。
更高水平的“大思政課”,要善用榜樣的力量。那些秉持崇高品格、取得非凡成就、綻放人性光芒的青年榜樣,在思政教育中有著強大的感召力和示范效應。2017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南開大學8名入伍大學生回信,肯定他們“響應祖國召喚參軍入伍,把愛國之心化為報國之行,為廣大有志青年樹立了新的榜樣”。在今年的“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活動上,哈薩克族青年阿斯哈爾·努爾太作為這8名入伍大學生的代表現身說法,他所講述的故事,正是一堂再生動不過的“國防教育課”。同齡人的身份,加上鮮活的奮斗故事,最容易激起青年的共情共鳴,用好這份力量,有助于推動青年思政教育走深走實、提質增效。
更高水平的“大思政課”,要與網絡深度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曾專門強調:“提高網絡育人能力,扎實做好互聯網時代的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當前,網絡已成為廣大青少年學習生活的重要空間,思政教育必須與時俱進,深入探究互聯網背景下的傳播與認識規律,有效利用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并充分發揮互聯網平臺的聚合作用。立足網絡,大力推動“數字思政”新生態構建和體系創新,不僅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對年輕學子的吸引力,也能重塑思政教育的“打開方式”,進而使其觸達“網生一代”的視線與內心。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民族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從本質上看,將“大思政課”做大做強,就是為了給新時代中國青年鼓舞士氣、指明方向,引導他們從“傾聽別人的故事”到“譜寫自己的故事”,在實干中擔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進而為一代代中國青年傳承至今的愛國主義精神注入新的內涵,將這一代人的青春華章書寫在祖國大地上!
本報評論員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