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野馬又稱亞洲野馬,保留著馬屬動物的原始基因,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目前世界上瀕危的大型野生動物之一。受獵捕和環境因素等影響,20世紀中葉,普氏野馬在野外滅絕。1985年,我國啟動“野馬返鄉計劃”,從國外引進普氏野馬,在新疆、甘肅建立繁育基地,逐步恢復和重建普氏野馬野生種群。
最近一段時間,位于甘肅酒泉的安西極旱荒漠保護區的普氏野馬分批次運至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避免近親繁殖。11月2日,最后一批次共15匹普氏野馬完成轉運。
在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草灘站點,保護區最后15匹普氏野馬前往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次轉運的方式仍然是采取逐漸縮小包圍圈,然后用車輛轉運。
轉運前,工作人員在普氏野馬半放養場安裝了長5公里的適應性小圍欄、200平方米的裝車圍欄和裝車通道,讓普氏野馬提前一周熟悉環境,減少裝車時候的應激反應。同時,保護區還組織了專業技術人員分批次、分群對普氏野馬開展驅蟲工作。
據介紹,安西極旱保護區的普氏野馬來自北京,引自英國。而敦煌西湖保護區的普氏野馬來自甘肅武威,引自德國。如果將兩個保護區的普氏野馬分別長期放養,很容易出現近親繁殖的問題。
目前,安西極旱保護區的40匹普氏野馬已全部轉運至敦煌西湖保護區。由于兩地的空氣濕度、植被覆蓋度、地表硬度等方面差異較為明顯,最后運抵的15匹普氏野馬將在敦煌西湖保護區的半放養環境中適應一段時間,待明年時機成熟再放歸大自然。
30匹普氏野馬適應野外 穩定生活
隨著轉運工作的完成,敦煌西湖保護區的普氏野馬從126匹增長到166匹。去年9月,敦煌西湖保護區將40匹普氏野馬放歸到純野外環境,經過一年的時間,目前已有30匹普氏野馬在野外適應并定居。我們繼續看報道。
去年9月份,敦煌西湖保護區將40匹普氏野馬放歸到30公里外的大馬迷兔、小馬迷兔濕地,并在今年5月份打開圍欄開辟出約14公里的通道,供普氏野馬自由遷徙。記者跟隨保護區工作人員來到普氏野馬放歸區域東端的小馬迷兔濕地,嘗試尋找放歸野外的普氏野馬。
通過定位項圈的輔助,大家一路尋著新鮮馬糞以及蹄印的蹤跡,最終在一處天然水源東南端兩公里處的位置發現了去年放歸的普氏野馬中的一個種群。該種群由三匹成年馬和一匹小馬駒組成,通過觀察,四匹野馬毛發鮮亮光滑,時而奔跑嬉戲,時而在原地悠閑進食,狀態良好。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匹小馬駒目測有四五個月大,是該種群的新成員,這也意味著,放歸到新環境后,普氏野馬正在逐漸適應并開始正常繁衍。目前,在大馬迷兔、小馬迷兔濕地已穩定監測到有4個種群、30匹普氏野馬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