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活動湖南站于8月30日在懷化市接棒啟程 “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活動湖南站于9月2日圓滿收官,來自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地方新聞網站、商業網站及客戶端共56名記者編輯參加此次活動。十八洞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龍秀林(居中講述者)正在向記者介紹村里精準脫貧經驗。
經過多年的探索,黃柏鄉坳背岡萬畝臍橙基地在2004年被國家農業部授牌綠色無公害產品基地;2009年,成為贛南臍橙出口基地。” 在距離黃柏鄉大約100公里的于都縣羅坳鎮大橋古嶂移民新村,和鄧大慶一樣,63歲的陳佛生整天樂呵呵的。
9月1日,湖南花垣縣十八洞村76歲苗族老太太龍德成家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里面尤其打眼的是一個有著藍色大眼睛的外國小伙。在采訪途中的鄉間馬路上,泰勒跟當地的村民、果農聊天,真切地感受到了當地村民在精準扶貧致富后發自內心的喜悅和自豪。
大渡橋橫,安順場波瀾不驚。渡口邊的安順彝族鄉新場村,1720名村民在“脫貧攻堅”的大旗下,開始打造自己的家園。石棉人在邁向小康的路上前行不止,紅色血脈奔涌如初。
在中國西南夾金山腳下,生長著一大片玫瑰花園。2012年,陳望慧牽頭成立了小金縣清多香玫瑰種植專業合作社,動員冒水村村民試種了50多畝大馬士革玫瑰。
在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紀念碑、紅二方面軍長征紀念館,紅軍長征的感人故事,讓人們仿佛回到當年那個火熱的革命年代。在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的采訪中,央視網記者意外發現了兩位“致富帶頭人”:皇都侗文化村藝術團團長歐俊樓和侗錦博物館館長歐瑞凡。
黎平會議、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婁山關戰役……這些改變中國革命的事件深深地打上了“貴州烙印”,貴州由此飽含“紅色氣質”。紅軍的腳印遍布了貴州68個縣區,中國革命在遵義迎來生死攸關的轉折,中央紅軍四渡赤水突破圍追堵截……>>
9月11日,“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活動(四川站)第二站走進雅安蘆山縣。目前,龍門鄉境內220個災后恢復重建項目逐步完成,全鄉31個新村聚居點完工入住,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
“長征路上奔小康”福建網絡媒體“走轉改”采訪團來到雅安市寶興縣。李德安說,分紅后合作社盈利的資金將全部用于新村后期再建設、農房維修,以及根據全村村民的勞動支出進行合理分配等,為新村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站在翠芽27度景區的觀景平臺上放眼望去,一片郁郁蔥蔥的茶園展現眼前。馮燕青介紹說,為了打造“茶旅一體化”旅游產業,我們把茶園、土地、房屋整合到一塊,利用“資源變資本”、“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模式發展。
寶興縣雪山村村支書李德安介紹道,“全村146戶,如今僅有4個貧困戶,我們打算精準扶貧,建設村民合作社讓所有人參與進來,讓所有人都富起來。” 扶貧奔小康從來沒有教科書,只能結合當地特色發展適合的產業,李德全好像已經找到紅色老區要走的路,剩下就是發揚紅軍的苦干精神,不斷取得新長征征途上的勝利。
“我有一個小目標,計劃明年紅星村的集體經濟能有30萬的收入,實現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變化,用這筆資金為老百姓做更多的實事。位于蘆山的革命老區紅星村,從來沒有摘掉過貧困的帽子,在黨中央精準扶貧政策的指引下,紅星村在脫貧的路上也邁出了一大步。
走進蘆山縣龍門鄉白伙村,遠處白云出岫,山色蒼翠,近處廣闊田疇,村舍羅列,一片安靜祥和的景象,很難想象,三年前的4月20日,這里是大地撕裂的原點。白伙新村的新生活已經開啟,而實際上,“4·20”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蘆山縣龍門鄉白伙組的特色農旅發展,并不是一枝獨秀。
毛澤東、朱德舊居位于四川寶興縣磽磧鄉澤根村二組,石木結構,是傳統藏族民居風格。1935年6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這里,毛澤東、朱德分別居住這兩棟房屋。紅軍經過時尊重民族習慣,宣傳“紅軍不拿夷家一點東西”“紅軍和夷人是一家人”,所以深得當地群眾愛戴。
(記者林麗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精準”。今年5月,國務院汪洋副總理到川調研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工作期間,充分肯定四川省脫貧攻堅戰目標設計得好、標準掌握得好、干部選派得好、政策制定得好。不僅紅星村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加快了發展步伐,白伙組也不甘示弱......